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化的圣典《周易》,源头活水,分经传两部分,含义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圣典《周易》,源头活水,分经传两部分,含义多样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易》乃中国古代文化的摇蓝,也是中国文化精神长河的源头活水。《周易》一书分经传两部分。据说上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和《周易》,前两易分别为夏易与商易,最后一易为周代之易,故称《周易》。上述两说皆合《周易》义理,不妨兼取。《周易》之“易”,其义稍杂,历来说法不一。《易经》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组成。

中国古代文化的圣典《周易》,源头活水,分经传两部分,含义多样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之雏形,文王演周易,乃我国文化精神之彰显。儒家将“周易”,冠为六经之首,确立了它在儒家经典中的崇高地位。自是而下,儒道墨诸子百家,直至唐宋元明清,林林总总,各派学术,其思想深处,无不与《周易》中天人之学息息相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易》乃中国古代文化的摇蓝,也是中国文化精神长河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分经传两部分。本经即《易经》,原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部占筮之书。传部即《易传》,共十篇文献,乃春秋战国年间贤者解释《易经》的作品。

《周易》之“周”,有两说。一说以“周普”释“周”,以郑玄为代表。他认为,易周普,无所不备,故谓之“周易”,另一说认为,《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题周以别于殷商,故“周”指周代。据说上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和《周易》,前两易分别为夏易与商易,最后一易为周代之易,故称《周易》。这一说以孔颖达为代表。上述两说皆合《周易》义理,不妨兼取。

《周易》之“易”,其义稍杂,历来说法不一。不过归纳起来,大约如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易赞》中所说的“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在《易纬》中他进一步阐述:“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精无穴,不烦不忧,淡泊不失,此简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面南,臣面北,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郑玄从天人相应的观点,说明了易之三义的具体内容。

那末,《易经》和《易传》的作者究竟是谁,作于何时呢?

《易经》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组成。符号系统由八卦(经卦)和六十四卦(别卦)构成。文字系统由解说卦象(卦体)、爻象喻意的卦辞和爻辞所组成。

先说八卦的时代与作者。八卦为何人所作作于何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八卦为传说中的伏羲氏所作。《易传系辞》有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中的“包牺氏”即指神农伏羲氏。

由八卦而重合成的六十四卦为何人所作亦众口不一。西汉司马迁主张文王演《周易》,班固汉书·艺文志》亦云:“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系辞》亦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文王重卦以演《周易》大致可信。

至于卦爻辞的时代和作者,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周文王。从卦、爻辞的内容上看,《周易》之经文作于西周初年当无疑义,其理由如下:(www.xing528.com)

其一,卦辞、爻辞中既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西周初年的史实,但没有夹杂成王以后的任何史实,如《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旅·上九》“丧牛于易”,都涉及殷商祖先王亥丧牛羊于易的事实。《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均提及殷高宗伐鬼方的史实。所以断定这些卦爻辞写于西周初年,大约可信。

其二,卦辞、爻辞反映的都是东周以前的风俗习惯和制度。如《屯》六二、六三、六四、上六爻辞,有掠婚的风尚,《损》、《益》二卦载有“或益之十朋之龟”与金文《抚叔敦盖》的“贝十朋”货币制度相吻合。

最后再说一说《易传》的时代与作者。

《易传》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又称十翼”。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谓之“十翼”。持此说者主要依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还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一般认为,“十翼”始作于春秋中叶,成于战国未年:孔子及其弟子后学可能相继整理、修订过,主要根据如下:

其一,孔子以前,《周易》已经流行。《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曾见解释卦象的《易象》,孔子时年仅十一岁。《易象》内容虽无从得知,但也无法断言《易传》与《易象》绝无渊源关系。尤其是《左传》对所载诸卦的解释,与传本《易传》大抵一致。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有“陈公子完奔齐”,“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先,利用宾于王”,不仅“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与《观六四》完全一致,而且“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这是《左传》为观卦所作之传,早于孔子。一百二十年,它同传本《易传》中《彖传》“大观在上,而顺巽”,《象传》“风行地上”的解释基本相一致。

其二,《易传》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多相符合。如《蹇·象辞》:“君子以反身修德”,《小畜·象辞》“君子以懿文德”等,与《论语·季氏》、《论语·颜渊》中孔子言论相吻合。又《艮·象辞》“君子以思不出位”为引用《论语·宪问》中曾参之言,说明《象辞》可能成于《论语》之后。所以根据《史记·孔子世象》司马迁记载,结合《易传》与《论语》中思想多有相符之处,断定孔子及其弟子后学,在研读、讲授过程中,对《易传》作过加工、修订则较为可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