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虽有《尧典》、《金滕》、《顾命》、《禹贡》等记事之篇,但终以记言篇什居多。记言篇目以上告下者十四篇:《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多土》、《多方》、《吕刑》、《义侯之命》等诰命篇;还有《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等五誓;下告上者有《皋陶谟》、《宫宗彤日》、《两伯戡黎》、《洪范》、《召诰》、《浩诰》、《无逸》、《立政》等篇,臣下相互告者有《微子》、《君奭》等,现摘要介绍其中重要篇章内容。
(1)《盘庚》
《盘庚》篇以内容上看,可分上中下三部分。记述盘庚迁都于殷前后告臣民书。上郜讲盘庚迁都于殷之后,以常旧服正法度训勉臣民,中部追述将迁言论。盘庚迁都之意已决,而臣民不顺,故作诰于民。其大意为:先王亦曾迁其都。迁都并不是因为汝辈有罪而以迁都惩罚。予之迁都,欲有惠于汝故当同心协力。譬之乘舟而弗济,则所载之物必臭,欲济而无共济之心,则终要沉溺。汝辈安土重迁,但忧目前,不顾其后,将何以生于世乎?予岂威胁汝民,以承养汝民而已。殷人信鬼,故盘庚接下去以先王及臣民的祖辈们在天之灵感动之,谓予有失政,事后因当降殃,汝辈不与同心,中怀戕贼,则不但事后将降罪,汝之祖辈亦将弃汝。最后盘庚以刑罚警告,若有颠越奸宄者,将殄灭之,不便滋生于新邑。
下部则为新都初奠之时,盘庚向邦伯、师长、百执事作诰。大意是:予之所以震动万民以迁者,因我民荡析离后,国有定极耳。此后当上下一心,奋进无怠,勉建大命。
(2)《多士》
《多士》系周公奉成王之命,诰殷之遗臣。周初,武庚之乱既平,乃营洛邑,以迁殷之臣民,怕殷民再生反复。殷民迁后不久,周公作此文以诰之。
大意为:周之代殷犹殷之代夏,乃天命所为,故天亦保之。纣王“诞淫厥氵失,罔顾于天显民祗”,由是上帝不保,降兹大丧。我之迁尔于洛,亦是天命,所以,自此之后,尔多士当臣服、奔走于我周。
(3)《汤誓》
《汤誓》乃商汤伐桀时誓师之辞。汤代桀,乃是以诸侯伐天子,在当时尚为创局,故誓辞中反复言明“有夏多罪,天命歼之”。又假设民众之言,一则舍农事而征夏为不恤民,再则以夏罪如何为向,于解答中申明夏王之罪。夏民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言,然后汤曰:“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表示伐之决心。最后以赏罚申明军纪。
(4)《洪范》
《洪范》篇乃箕子为武王陈述治天下之大法。周武王在克商纣之后,下访胜国遗臣。以治国方略与天道问于箕子,箕子答之曰:“洪范九畴”,兹列述如下:
一开始武王问:上天保佑下民,监视他们的行事,它的秩序如何?箕子回答说,从前鲧用土阻塞洪水,违反了五行中水的特性,上帝震怒了,不给他洪范九畴,世界的正常秩序破坏了,鲧也被杀死。禹继承鲧的事业,改用顺性引导法治水,上帝赐给他洪范九畴,恢复了世界秩序。这样,在箕子看来,“洪范九畴”便既是天道,又是治国法宝。具体含义如下:
其一,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以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上述五者之性亦即五者之用。(www.xing528.com)
其二,五事:貌、言、视、听、思。敬用五事则“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枴,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貌恭者,正其衣冠仪容,非令色足恭之意,言以者,不悖于情理,非面谀诡随之意;视听者,能明事理,别是非,非目察秋毫之意;听聪者,知言从谏,非耳听五音之意;思睿者,慎思明辨,非幻想之意。此五者,修己治人之要领。
其三,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足食通货,为民生社稷之本。国之大事在祭礼与戎;司空者,司工也;司徒者,掌教万民也;司寇者,掌刑法以正万民也,此八者,治国之要政也。
其四,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协用五纪”,民事与天文历数息息相关也。
其五,皇极,“建用皇极”,《洪范》中的“皇极”,发挥详尽,极者,准则也,皇极者,帝皇建立的准则也。大意是说,能建立一个“中心思想”,使庶民信仰之、遵行之以成荡荡平平、正正直直的“王道”,可以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矣。
皇极者,何?“攸好德”。
其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正直者,平康,刚者,强,柔者,和。人之性不外乎“沉潜”与“高明”沉潜多柔和而能刚强,高明者多刚强而能柔和,此人性之常。刚而不能柔则愎,柔而不能刚则懦,此人性之短,沉潜者,近于有所不为之狷,高明者,近于进取之狂。正直者,其近于“中行”,“中行”难得,狂狷亦可用。关键在于用之得其宜。故曰:“枴用其德”。“枴”即“治”。
其七,稽疑。稽疑者,决疑也,灼龟以占吉凶曰卜,揲蓍以占吉凶曰筮。可见古重占筮,用以决疑,故曰:“明用稽疑”。
其八,庶征。以天气之雨、晴、燠、寒、风五者之得时与否,为人事休咎之征。这表明中国远古即有“天人感应”说,故曰“念用庶征”。
其九,“飨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即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六极即指折、疾、忧、贫、恶、弱。五福与六极正好相反,降祥降殃,皆由天命又人自召。
《洪范》大意已如上述。今天观之,多有迷信。但在殷未周初的时代,“洪范九畴”却是一个系统的、有价值的治国之道。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也占有极重的地位,不可轻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