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歌。《诗经》原称《诗》,取其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今只存战国时鲁人毛亨作传的《诗》,所以《诗经》又名《毛诗》。西汉初,尊奉《诗》、《书》、《礼》、《易》、《春秋》为经书,才正式有了《诗经》的名称。
《诗经》的成书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先秦典籍中均无明确记载。关于它的成书过程,汉代学者提出了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采诗说根据《左传》等典籍记载,认为周王朝统治者为了了解民情风俗,曾设立采诗官与采诗制度,定时到民间采集诗歌。献诗说根据《国语》记载,古代王者为了查考时政,命各诸侯百官献诗。此二说说明了《诗经》中的诗歌的来源,大致可信。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仁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一般认为,此说不可靠。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礼到鲁国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了十五《国风》、《雅》、《颂》各部分,篇目与今本《诗经》大致相同。而当时孔子只有八岁。不过从《诗经》卷帙的编纂较为整齐划一,句章的模式较为完整一致,押韵的格式大致相同等方面来看,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篇很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个时期负责采诗、集诗的太师、乐工们逐步加工润色、整理编就,而孔子最后作过相当程度的润色,对《诗经》的编订作出一定的贡献,则比较可信。
至于《诗经》中作品产生的地域,据《诗经》本文及其他先秦典籍记载来分析,可以这样说,它大致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以及甘肃东部、湖北北部等中国中西部地区。就《诗经》中的作品产生年代而论,大致可以确知,《周颂》是西周前期的作品;《商颂》是宋国的诗;《鲁颂》是鲁国的诗,它们约产生于平王东迁之后。《大雅》中绝大部分的诗属于西周的诗;《小雅》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西、东周之际;《国风》中一小部分作品作于西周前期,大多数作于东迁之后至春秋初年。就《诗经》作者而论,风诗多是周代下层民众集体创作的民歌民谣,雅诗多是士大夫贵族的作品,除少数在诗中自举其名,绝大多数也不知作者,颂诗多为卿、大夫等人的奉命之作,亦不署姓名。因此,《诗经》中全部诗篇的作者均成了无名氏。
《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西周和东周五、六百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古代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真实图景。据史书记载,《诗经》中的诗在当时都是配乐歌唱的,所以,三百零五首诗按音乐曲调和诗歌内容划分为三大类:风、雅、颂。
其一:“风”。即国风。“风”是相对王畿正乐而言,是各地民间乐曲。《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黄河、江汉流域十五个小国与地区的民族,总共一百六十首,都是下层民众的口头创作,属《诗经》的精华。民间歌谣唱出了那些遥远的年代民众的思想感情和对理想生活不懈的追求,表现了他们日常生活与内心情爱的复杂状态,显示了他们不满现状、要求超越现实恶劣环境的不屈心愿,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高超的艺术性。
其二,“雅”。即王畿正乐。雅诗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王畿内乐歌。《诗经》中有大雅和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多产生于西周,格调近于颂诗,小雅七十四篇,多产生于东周,格调近于民歌。雅诗共一百零五篇,其大多数为贵族文人作品。它们中的一部分政治讽谕诗,揭露了社会环境的黑暗与王室政治的腐朽。
其三,“颂”。颂的含义是舞容。颂诗是周天子和诸侯祭祀时演奏的歌舞曲,共四十篇,大多是歌舞升平,颂扬时政之作。这部分包括三十一篇周颂,是西周时周王的祭歌;鲁颂四篇,是春秋时鲁国的祭歌;商颂五篇,是春秋时赞颂宋襄公的祭歌。
以上具体说明了《诗经》的编订情况和《诗经》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即《诗序》。
相传《诗经》在春秋末年编订以后,战国时代鲁人毛亨曾为《诗经》作过《训诂传》。上文已说明,今天我们所见的《诗经》即毛亨作传的《诗经》。所以,这部经毛亨作传的《诗经》全文,除了《诗经》正文即三百零五篇外,还有一个“大序”和若干“小序”。所谓《诗大序》即《诗经》全书的总序,它总论全书,所谓《诗小序》即《诗经》各篇序论。《关睢》篇小序特长,又与《诗大序》混在一起,且提出了诗之“六义”、“四始”诸说,对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学史极有影响。然而又因其语段混杂、句意乖张,令后世学者对其原创性顿生许多疑惑,兹不赘述。
附录一
《诗经》篇名(www.xing528.com)
(1)风
(2)二雅
附录二:
《诗经》重要注疏本
1.《毛诗注疏》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2.《毛诗正义》唐孔颖达
3.《毛诗本义》宋欧阳修
4.《诗集传》宋朱熹
5.《毛诗传疏》清陈奂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