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书五经》:煮海为言的圣典比较-求放心与养性

《四书五经》:煮海为言的圣典比较-求放心与养性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孟子的“求放心”、“养心”皆是“存心”。因此之故,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求”在我自己,富贵利达,“求”之于外。可见,“尽性”、“俟命”乃修养之要诀,而其根本却在于“存心”。《孟子》则以“大人”、“大丈夫”为人格标准。这段论“养气”、“浩然正气”。此气即配义与道的“正气”,所谓“以直养”即是集义。

《四书五经》:煮海为言的圣典比较-求放心与养性

孟子》一书,以性善论为先验论道德根基,更进一步阐述了修养人性的问题。孟子认为,既然人性同具善端,同有良知良能,人同此心,那么,修养的关键就在于“存心”。

《告子》篇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尽心》篇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这里,孟子的“求放心”、“养心”皆是“存心”。所谓心者,“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操则存,舍则亡”。求之养之即是操之使之长存。《尽心》篇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显然,在孟子看来,能求其放心,养其心以操存其心,便更能进而尽其心。尽其心即是扩充人性的善端以致其极。所以若不知人性本善,便无法言及这个善端之极。所谓“性”,孟子认为即是天所命之,天所赋予的,因此,知性即知天。然而,修身以俟就是顺正命。所以《孟子》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立于岩墙之下而死与桎梏而死都非正命;君子顺受的应该是正命,所以难俟死而不可以不修身。换句话说便是“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这是正命;“今之人修其天爵以邀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此非正命也。(按:用《告子》篇说,天爵指仁义,人爵指富贵)。

仁义礼智,人性所固有,死生富贵,权不在我,这是命中所定。所以,《尽心》篇又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果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目卒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因此之故,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求”在我自己,富贵利达,“求”之于外。在我自己,则尽我能力求之,在我之外,则只有俟命。可见,“尽性”、“俟命”乃修养之要诀,而其根本却在于“存心”。能存其心,更要能扩充其心,才能上下同流,永葆善端。

上面阐述了《孟子》修养论的梗略。至于人格标准,孟子又大大发展了孔子学说,《论语》以“君子”、“成人”为理想人格标准。《孟子》则以“大人”、“大丈夫”为人格标准。《离娄》篇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又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谓大人,即居仁由义,又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言行皆合于义的人。《滕文公》篇又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居广居行大道即居仁由义,得志与民由之,即达不离道兼善天下并泽加于民;不得志独行其道,也穷不失义,修身见于世,而独善其身。

孟子认为,根据修养工夫的深浅,人格亦有高下之分。《尽心》篇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所神。”(www.xing528.com)

《孟子》一书不仅谈到修养的目的、人格标准,还论及修养的方法,概而言之即“养气”与“知言”两种工夫。

其一:“养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孟子认为,“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段论“养气”、“浩然正气”。此气即配义与道的“正气”,所谓“以直养”即是集义。而集义养气,在孟子看来,是一刻亦不可少懈,但又不可求之速效的工夫。此乃情感修养也(按:气即情,志即理)。

其二,“知言”。何谓“知言”?孟子说:“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这里孟子认为,凡偏颇之言,必有所蔽,凡放荡之言,必有所溺,邪说则不合于理,遁辞则有所穷。但非有真知灼见不能知之。此乃知识修养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