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仁与忠恕从海煮熟的智慧

《论语》:仁与忠恕从海煮熟的智慧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是“仁”的消极方面。孔子便拈出一个“恕”字,因而“忠”“恕”被认为是孔子关于“仁”的实践标准。总之,恕即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才能“爱人”,才能达到“仁”。可见“恕”是“仁”的一条本质规定或“仁”的实质。孔子在论及“仁”和“忠恕”问题时,还论及“仁者”。

《论语》:仁与忠恕从海煮熟的智慧

“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国大夫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在这里,“仁”还没有成为哲学概念。孔子则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从孔子对曾参一段话可以推知“仁”的真谛。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告诉其它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道”就是孔子自己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则是它的核心或中枢,分别开来讲就是“忠、恕”,概括起来则是“仁”。

孔子曾给“恕”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圣”才是最高境界。“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个目标,孔子认为连尧舜都未必能达到。

然而,要做到“修己以安百姓”难,即做到外圣外王难,但孔子认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内圣内王较易。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便拈出一个“恕”字,因而“忠”“恕”被认为是孔子关于“仁”的实践标准。

“忠、恕”主要是“恕”,所谓“恕”,《中庸》引孔子语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这即是说,如果能把自己对儿子的要求,先用来服事父亲;把自己对臣下的要求,先用来侍侯君上;把自己对弟弟的要求,先用来对待哥哥;把自己对朋友的要求,先用来对待朋友;这就是“能近取譬”。就是实行了“君子之道”。

总之,恕即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才能“爱人”,才能达到“仁”。可见“恕”是“仁”的一条本质规定或“仁”的实质。(www.xing528.com)

孔子在论及“仁”和“忠恕”问题时,还论及“仁者”。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什么人?“恶,不仁者。”“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那么多人都被孔子列为不仁者,而真正的仁者,在孔子与颜渊的对话中表现十分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孔子对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教导中,再结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忠恕”是“仁”的内在思想的中枢,克己复礼则是“仁”的归宿与目标。那么如何达到“仁”的境界呢?或者说,达到“仁”的途径究竟是什么?《论语》中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的思想。

父母者,生我的人,兄弟姐妹者,是与我同为父母所生的人。所以“弟”者,孝之推广。更进一步推及之,我所生之子女则有慈,推及夫妇则有义,推及朋友则有信,推及与我同具首足脚趾的人以及与我同有生机的万物则有“仁民”与“爱物”,推及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则有“忠”。这一切皆源于与我有相同意识相同情感并且由人与共同相处的万物。质言之,皆同归于“仁”,皆生于“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没有不自测隐之心推及之。所以,孩提爱亲敬长的良知良能扩充之,便可以为孝、为慈、为义、为信、为忠、为民抱物与之博爱。其“仁”可以放之四海,塞乎天地而天不持载天不覆畴,以赞化育万物生生不己之天德,大哉“仁”乎!渊渊浩浩,巍巍荡荡,诚无以名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