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个口号耳熟能详,教育界喊了很多年,但似乎仍然只是个口号,因为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仍然无法撼动。
在美国,我没有在一所学校看到这样的口号。但我所看到的一切都在告诉我,在美国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中国有句古语,叫“老子天下第一”。但在美国,这句话应颠覆过来,改成“孩子天下第一”。
在Salem学校的一间教室的墙壁上,我发现了几张学生与教师的合影。在中国,凡教师与学生合影,坐在中间的总是教师和校长。而我看到的美国教师和孩子的合影,教师都是站在两边的。
在中国每个教室里会有一张小学生守则,守则是学校对学生统一的要求,全校甚至全国都是一样的面孔。而美国每一个教室里,赫然在目的是教师的守则。守则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四条,但每一条都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刘老师参观的学校,每个教室里也有一个学生的守则。与中国不同的是,每个教室,每个年级的学生守则都不相同。
周五的早晨,我们到学校时,校长Jim已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进校了。因为下雪,学校两天没开课了,这是雪后学生返校的第一天。校长站在门口笑容满面,跟每一个进校的孩子主动打招呼,不断提醒孩子注意脚上路滑,有时还跟学生聊上几句。我问Jim,是否能叫上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他说:“当然。”这也许并不值得惊讶,因为这个学校初中只有200多名学生。但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Jim很了不起。我可以想象当校长叫上每个孩子的名字并跟他打招呼时孩子心中的愉悦。而在中国,很少听说一个校长能叫上学校每个孩子的名字。有的学校可能太大,但我们也有更小的学校。所以,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学校大小的问题,而是校长的意识,或更确切地说是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意识。
和我同室的刘老师告诉我,在她所参观的学校,校长的门在工作时间是永远敞开的。因为这样,学生和教师就知道校长在里面,他们有需要、有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校长。在美国,先进的理念不需要说出来或挂到墙壁上,而外现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
我们上午参观学校时,走进一间教室,学生正在考试。校长把手指放到嘴边,做了一个不要出声的动作,便悄悄退了出来。她说:“学生在考试,我们不能打扰他们。”又是“孩子第一”,即使我们是不远万里来自异国的客人,也不能例外。(www.xing528.com)
中午和校长一起在学生餐厅吃午餐。校长告诉我们:“等会儿,电视台的记者会来采访,其中安排了你们与孩子交流的镜头。”我想起,上午参观每个教室时,校长都会让孩子们问我们问题,因为每个教室待的时间很短,不能满足每个孩子提问的欲望,所以校长答应他们,如果有兴趣,吃午餐时可以到餐厅继续提问。
我想,既然是电视台的采访,校长必是提前安排好了的,就像国内,一般会挑选最优秀的、表达能力强的、气质好的学生来与客人交流,因为这关乎学校形象的问题。但校长并没有这么做。记者来了之后,她只是起身走到孩子们中间,对孩子们说:“如果谁有问题,或者想与中国的客人交流,可随时到我们这里来。”
过了大约十分钟,没有学生过来。因为孩子们正在吃饭,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用完午餐。校长一点没有催促的意思,宁愿让记者等着,也不会去硬拉过几个学生来做采访。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跑过来。校长拉着他的小手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客人吗?”孩子天真地笑着说:“我没有问题,我只是想跟客人说‘hello’.”校长说:“当然可以。”于是,这个小孩子打了一声招呼跑走了。
然后,便陆陆续续有孩子过来问候或问问题。最后,排起了长队。我一一与他们握手并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而校长一直在旁边微笑着看着每一个孩子。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够如此放松地与一个远道而来的异国客人进行最真实的交流,因为当校长的目光在他们身上温暖地抚过时,他们感受到的是永远的尊重、爱与欣赏,即使他只说了一声“Hello”,即使她只羞涩地握了一下手,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想过来与客人合一张影。
我也明白了,“孩子第一”是用平等、尊重、关爱、公正等词语写成的。不止是学校,整个美国社会随时会让你感受到“孩子至上”的理念。我们去康州的日子正值寒冬,十天有六天下雪,一天下冰雨。但只要天气预报报告第二天有雪,学校会马上停课,因为孩子的安全第一。而孩子们乘坐的校车是美国最“牛”的车。美国大多数的州都有立法,要求其他的车辆在有儿童上下校车时,必须两个方向都停下来等小孩子上下车结束之后才能行驶,甚至美国总统专车也要停车等待。违反此法规的驾车人常常被课以巨额罚款,甚至判以重刑。因为儿童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还不足,另外,儿童体形小,不容易被驾车人发现,出事故的可能性也较高,需要加以特殊的保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用法律来保障孩子的安全,甚至美国总统专车也要停车等待,孩子至上的理念还需言说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