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拥有第三只眼睛的上帝:开启畅通教育

拥有第三只眼睛的上帝:开启畅通教育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时候他就想,如果手指上有眼睛能看见东西就好了。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在21个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第一,想象能力排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倒数第五。这样写,并无意赞扬美国教育,也无意贬低中国教育,只是一种现实的比较。

拥有第三只眼睛的上帝:开启畅通教育

午餐后,张利平老师给大家抛出一个话题,让老师们谈谈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一个优点、一个缺点。

这个话题有点大,但却是那些中文学校老师感触最深的一个话题。他们大多到美国待了20多年了,而且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都有切身的体悟,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式教育,而他们的孩子接受的是美国式教育,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话可说。

陈德华校长首先给我们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他到美国读高中的第一学期,美国学校在所有测验题的最后,出了一道与考试内容无关的题目,但答对了可以加分。事实上,这道题目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它的宗旨不是测试知识,而是测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题目:假如上帝给你第三只眼睛,你会把它装在哪里?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能想象中国孩子会怎样的手足无措。好在陈校长想起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他特别喜欢打乒乓球。但每次当球掉到床下的时候,他总是要爬到床上使劲往里看才能找到。那时候他就想,如果手指上有眼睛能看见东西就好了。这样就不必爬到床上去找,一伸手就能看见,并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陈校长就在自己的试卷上写下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答案:把眼睛装到食指上。

一道小小的考题让美国的教育与中国教育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美国教育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大胆思维与想象;而中国教育却用一个标准的答案扼杀了所有孩子的思维与想象。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培养了一大批死学知识的读书人,而不是真正有能力、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显示,在21个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第一,想象能力排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倒数第五。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事实上,对于人才的识别标准,中西方的认识历来是有差异的,智力评价的标准受制于文化价值观。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

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会对学生个人发展打下深刻的人格烙印、思维烙印,并通过其行为模式反映出来。(www.xing528.com)

被称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专家”奈斯比特夫妇,在他们的著作《梅林:我的中国》中分析说,中国青年进入国际大公司后,往往会很顺从。但每到需要他们决断时,总是瞻前顾后,害怕承担责任。于是,很难独当一面,这成了中国员工被许多大公司炒掉的重要原因。

中央电视台也曾经主办过一期节目,由中美两国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共同参与。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面对智慧、权力、真理、财富和美这五项选择,美国学生都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中国学生则多选择财富和权力,没一个选择智慧和真理。当要求制定对非洲儿童的援助计划时,美国学生制订的计划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因为其中包括了很多社会生活细节,并作出了每项资助的具体预算。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只知道组织募捐和去非洲建立希望小学,至于募捐到的钱怎么使用就不知道了。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基本的教育价值观仍亟待转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中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西方的价值观则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中国的教师把所有学生都用一种方法培养,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与众不同,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学生可能出了问题。而在美国,无论是考试还是教师的课堂引导都朝向一个方向:引导学生与众不同。耶鲁大学的校长们每年对大学新生的讲话中都传达着同样的信息:质疑一切,努力学习,独立思考。

美国的科技水平高是与教育分不开的,美国的人才正是受益于提倡独立思考以及鼓励创造力的教育。美国的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向一切发问”,老师也充分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他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班级的贡献。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是在一个不提倡思考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而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知识并创造知识的人。

这样写,并无意赞扬美国教育,也无意贬低中国教育,只是一种现实的比较。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任何一个教育问题,追根究底都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社会问题。”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背后是标准化和唯分是上的高考制度;而美国学生富有创造力和领导力的背后是美国崇尚个性和创造的人才观及多元的学分制。无论把美国的教育模式简单移植到中国,还是把中国的教育模式简单移植到美国,可能都会发生“橘生江南,逾江北为枳”的现象。因为每一个存在的背后都有其生长的土壤,文化模式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制约,意味着个体所必须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止教育改革的脚步,钱学森生生“为什么中国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世纪之问言犹在耳,作为齐鲁名师的一员,更觉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