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什么?
100次跌倒,101次再站起来,这是一种坚持。
别人都站在岸边嘲笑:“你看你满腿都是水,都是泥。”你一笑置之,毅然前行,当别人还在岸边时,你已到对岸了。这是一种坚持。
坚持不仅是一种毅力,还是一种自信,是不跟风,不见异思迁,不随波逐流,把认为正确的事做到底的信念跟勇气。
那么,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什么是正确的事?怎样把正确的事坚持做下去呢?
比如做反思,在素质教育时代,大家都知道反思的重要性。写过反思的人有很多,然而坚持写三年反思的教师可能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在很多老师那里,反思是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需要。我的反思笔记每学期达10多万字,每节课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电脑前把这节课的反思打下来。如果课后没有做到,晚上睡觉时我都会想这件事情。一旦有了灵感,就会马上起来把灵感记录下来,然后心里才感到满足和快乐,觉得这一天是有收获的一天。反思从一种行动到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段路程,我整整走了十年。
我每天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自己的行动,然后把行动中的思考与感悟化为笔下的文字,十年来,从未间断。
有的老师曾质疑:“研究有什么用?写这么东西又有什么用?”我想,人一旦从功利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时,这件事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负担。但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用”的话,我觉得无论是研究还是写作,都是在满足我的一种需要。研究是为了解决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境,而写作是为了将自己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以促进智慧的不断生长。一个人如果把研究与写作当作一种任务和负担,坚持做一个月都很难,但如果它已成为你的需要,坚持的本身就会充满愉悦,所以容易持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收获不仅是智慧,还有审美的体验。坚持五年做下来,你会发现自己与五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你就会了解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忙碌还精力充沛,看起来那么优雅从容。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我深知,随时积累之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所以,在我的书包里总是备有一个小本子,以随时记下自己的教育灵感火花,记下自己随时随地看到的、听到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我的小本子已有20多本,而这个习惯已坚持了20年。
从1998年我拥有第一台电脑开始,我又在电脑上建立了自己的电子资料库,每天把自己学习到的好文章、好词句及时搜集下来,放到资料库中。这个习惯也已坚持做了16年之久。(www.xing528.com)
坚持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经历让我不忍回眸。记得五年前,我积累了七年之久建立的一个宝贵的电子资料库因为丈夫一时的疏忽,在更换电脑系统时给丢失了。我无法形容当时难过的心情,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心痛,我整整大哭了一天,无论丈夫怎样致歉都无济于事。那份心痛好像我的一个孩子,精心养育长大却突然夭折了,是永远无法抚慰的。但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痛,让我更加意识到积累对于我成长的重要性。从此,学习与积累如同一日三餐一样根植到了我每日的生活中。
从2004年,我每天坚持写教学随笔,这件事情一做又是十几年。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不缺理念。新课改倡导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几千年前的孔子、老子等古今中外教育先哲的思想里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我们缺少的是“一以贯之”的实践和坚持下去的勇气。坚持,让我的行动变成一种习惯,让习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当正确的行动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时,成功便不远了。
2.厚积薄发,坚持的过程即是智慧生长的过程
我每天都坚持读书,虽然有时读得很多,有时又读得很少。倘若一天没有读书,我便觉得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少了点什么。有人问我:“你是教英语的,为什么要读这么多书?”我觉得,读书与老师教什么学科没有关系。不管教什么学科,如果不读书,他的学科教学就会缺乏厚度。一个语文教师,如果鲁迅的文章只读过一两篇,他讲《祝福》、讲《孔乙己》会讲到什么程度?同样,一个只懂得地理知识而不懂历史和哲学的地理老师,他教的地理会很浅薄。我们的赵校长说:“一个只懂学科知识的老师永远都不会成为名师。”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我每天读的书目中,有哲学、美学、管理学、学科史、经典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我知道,唯有广泛的涉猎和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建构起一个人的厚度和气质。
齐鲁名师史建筑老师每天读三万字,你看到他的第一眼就会从他的气质中读出“温文儒雅”四个字。张志勇副厅长说:“史建筑老师每天三万字,你不用读三万字,你每天坚持读一千字,先坚持三年,有几人能做到呢?”
苏格拉底曾经让自己的学生坚持每天抡胳膊十圈,刚开始时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个月后,只有十几个人坚持;三个月后,坚持做的已经寥寥无几了;一年后,只有一个学生坚持每天做,他后来创造了理想国,他的名字叫柏拉图。
所以,把最简单的事坚持做下来就是不简单。在坚持的过程中,有笑有泪,有跌倒与起飞,有迷失与顿悟。但我并没觉得累,因为这个过程帮助我把经验转换成智慧,让艰苦的人生变成美妙的飞翔。它带给我的成长,是对教育本质更深刻的理解,对生命更真切的感悟和对荣辱更坦然的面对。
在智慧与快乐间行走,我期待自己能够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一直走到肖川先生所指向的那个境界:“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因为我深知,我所教的每一个孩子的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决定于我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其实,当我们为成长赋予了智慧与快乐的内涵时,成长本身就是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