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研究两个字,我想,老师们肯定都已经很熟悉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种幸福的道路上来。”我现在正走在这条路上,成为了一个幸福的研究者。可以说,没有研究,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没有研究,我的教育生活就不会从单调、乏味走向鲜活和生动。
但很多老师可能与我几年前一样,对研究存有一种偏见,把研究当作一件教学之外的额外的事情,认为研究没有用。
研究真的没有用吗?大家不妨先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你对你每天的工作现状感到满意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你想过要去改善吗?
你觉得开展教育研究能帮助你改善吗?
回答完这三个问题,我们可能会发现:其实,我们每天的工作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都有改善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恰恰为我们创造了研究的机会。我哪些地方需要改善?为什么要改善?怎样去改善?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研究就开始了。这样去认识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研究无处不在。只要有问题的地方就有研究,不断地思考与追问就是研究。我们的工作往往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了研究和创新,也就失去了活力,就像一个陀螺,每天被人赶着走,一旦离开了外力,就不再旋转,每天生活在他人的要求与支配下,就会迷失自我。更可悲的是,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这种失去自我的生活,习惯了这种支配,因为在这种支配下,既不需要过多动脑,也不需要承担责任。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被动服从的人、一个机械执行的人、一个工作的奴隶,生活很少有创意,于是产生职业倦怠。我觉得,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安于现状,不去改善。不去改善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生活成为一潭死水。而研究恰恰是投入这一潭死水的一颗石子,它会将你整个的教育生活激活。
所以,“不满足于现状,并改善现状”是我走上研究之路的起点。当然,要让研究更深入、更持久,还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撑,而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我的教育生活,并且全面提升了我的生活品质。(www.xing528.com)
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现状,如果让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对当下工作状态的一种感受,大家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对,是“累”。看来,我们特别有共鸣啊。有一个阶段,我也感到很累,甚至产生了厌教情绪,到了什么程度呢,觉得只要有机会,就想跳出去,换一项别的工作来做。但我有这个能力吗?好像没有。既然跳不出去,就必须回过头来积极地面对,自己来改变问题现状。所以,我就想,为什么这么累?原因在哪里呢?我把它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竞争的压力;二是超负荷的工作量;三是自身素质的欠缺。在这三个方面当中,第三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因为竞争的压力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工作量也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素质。
能力强,素质高,同样的任务,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能力弱,素质低,一个教育管理问题,别人用半小时就能处理得很漂亮,你可能一小时都处理不好。这本身就是一种工作量的增加,因为素质低,一倍的工作量可能变成两倍,因为你需要付出两倍的努力才能完成。
素质低不仅加大了隐性的工作量,也同时加剧了竞争的压力。这样一来,每天就会感到很累。要想不累,关键就是提高自己的素质,素质提高了,竞争的压力随之减轻,同样的工作量你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高效地完成。
其实,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我的研究也就开始了。为了达到轻松而高效的目标,我开始了三个转变。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如果说20世纪是靠态度和热情来工作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靠科学工作的时代。在这个效率至上时代,仅仅靠态度、靠热情来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做着低效的工作,工作的热情很高,态度也很积极,但没有效率,我能说自己是一名优秀教师吗?不能,只能说,我很敬业,但不能说自己是一名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被看作是蜡烛、春蚕一类的角色,谁带病加班,不顾年幼的孩子给学生补课,因为工作没有见到病危的老人,会被当作楷模来宣传。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漠视人性的行为不再被称道。这是因为,我们不必要以牺牲亲情和健康来换取工作的效率。我知道,企业领导在评价员工的时候只会向右看而不会向左看,领导会认为你的努力并不代表什么,他只要最后的结果。学校评价教师也是一样,有苦劳只能博得尊敬和同情,有成绩才能赢得认可、肯定和机会。所以,我觉得应该向科学要质量,而向科学要质量,研究必不可少。
二是转变思维方式。美国的沃勒斯·华莱士说过:“人们的思考方式直接决定了他的做事方式。”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与众不同的。怎么不同呢?我们不妨先尝试回答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当学生行为出了问题时,你是先训斥学生,抱怨问题的存在,还是把它当作对自己智慧的挑战,想方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第二,同样是超负荷工作,你是抱怨工作量太大,想办法减少点工作量,还是思考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干最高效的工作?第三,当课上得很失败的时候,当学生管理出现问题时,你是首先抱怨学生不聪明、不配合,还是首先思考“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还是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有趣”?如果你的选择是后者,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了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思维方式。遇到教育问题时,是先训斥和迁怒于学生,还是先反省自身,在我看来,这是一名研究型教师与一名普通教师的分水岭。一个总是对外归因的老师,他的教学效率不会高,而一个总从自身找原因的老师却可以获得更快的成长。因为只有从自身找原因,他才会主动地去改善自己的行为。改变了思维方式,真正的研究也就开始了。
三是改变行为方式。这种转变就是以前领导布置自己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每天被动地应对、机械地重复,而现在是领导安排的自己创造性执行,领导没安排的自己可能会为了改善问题现状而主动地去思考、去行动。也就是把行动研究作为自己教育的行走方式,每天从问题出发,把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这样一来,我的研究就不是大而空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过程,也就是我每天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一开始必然很累,因为现在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发现,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听从和重复,所以,一开始甚至比以前更累。但在别人要求下的累和自己愿意承受的累是不一样的。这种累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而且它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累,因为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的教育智慧也不断得以提升。能力提升了,我就可以更加从容、更加智慧地面对一些教育问题。当我体验到研究给我带来的这些积极的改变的时候,我会更加主动地去做,研究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我的一种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