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后进生发展受限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师生关系僵化,欠缺的知识得不到及时补救等。我认为较为关键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为他们预设的学习目标过高,使其丧失了学习成功的信心;二是教学措施不当,使其产生了厌烦甚至逆反情绪。我认为,“不可救药”的后进生是极少的。只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绝大部分后进生都会在原有起点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1.低目标、小步子,让后进生保持住学习的信心
学习兴趣的增强,学习信心的建立与巩固往往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设置属于后进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基于其学习背景和学力的学习目标,并且让其自主认定,他们就会有兴趣去做,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发挥出来,学习目标也容易达成。比如,前面谈到的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的“背诵对话”活动中,尽管我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但班里还是有十余名学生对此并不“感冒”。因为在他们看来,反正怎么背也背不下来,于是索性就完全放弃了。与其这样,为什么不调整目标,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去学呢。于是,我在班里提出了这样的“游戏规则”:优秀学生和中等生需要背下来的东西,后进生只需要读下来即可过关。实际运作下来,这十余名后进生仍然有差异,其中有两个学生连单词都读不好,我就让他俩自己确定达标标准。结果,其中一个孩子选择一天读会一个模块的单词。我说:“好,就照你说的办!”另一个孩子说:“一个模块的单词自己不可能读完,只能读会四个。”我说:“四个就四个,每天先读四个!”孩子们马上有了兴致,并真的达成了他们自主设定的目标。
2.短尺子、勤丈量,让后进生体验到进步的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所以,教师应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差异发展中的学生。也就是说,让后进生认定符合其“最近发展区”、适合其学习背景和学力的“低目标”,就一定要用其“低标准”去评价他。除此之外,还应避免将其放在班集体中进行横向的参照性对比,要尽可能地并经常性地使其进行自身的动态纵比,以便降低不同学习发展类型学生之间的对比程度,激励更多的后进生更好地表现。比如,若是某一个学生自主认定的学习目标是每天读会四个单词,那么他果真读会了四个单词,教师就要给他像优秀生背会一个对话一样的肯定和赞赏,让他也充分地体验到与优秀生、与中等生一样的学习达标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只有这样,这些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延续下去,他们才会从一个小的进步走向另一个小的进步,才会有信心从一个小的成功奔向大的成功。(www.xing528.com)
3.挖内潜、聚内力,让后进生在“民间”互助中努力达标
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设置“低目标”,需要小步子前进,需要赏识激励,更需要方法指导的跟进,需要相应的帮助辅导。而“小老师”辅导制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问题是,“小老师”如果是由教师指定的,那么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因为在“小老师”帮辅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后进生不主动”“小老师态度不好”等情况。于是,我采取了“双向选择、民间组合”的办法,即让优秀生和中等生自愿报名当“小老师”,让后进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小老师”来帮辅自己。这样双方合作得往往非常愉快,帮辅效果也很理想。当然,评价也要跟进——对“小老师”,谁被选中的次数多且辅导效果好,谁就有机会获得“最有责任感,最富爱心的小老师”的荣誉;对后进生,谁学得主动且进步大,谁就会被评为“最佳进步小明星”。这样一来,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后进生学得投入,有效;“小老师”教得有趣,努力。每一次达标活动之后,后进生和其“小老师”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我的办公室向我报喜。机制一变,后进生也会变成“潜力股”。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不同学习发展类型或者处于不同发展起点上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以此采取适切、到位的差异性教学策略,那么,让学生赢在不同的起点就会变成我们期待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