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励中等生,有根教育收效显著

激励中等生,有根教育收效显著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等生往往处于教师关注的盲区,被边缘化是他们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也是导致中等生分化——有的维持原状、有的“堕落”为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每一个孩子都有被关注的需要和被肯定的渴望,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并非可有可无。对此,我有一“招”非常奏效,就是增强课前教学预设和课堂现场师生互动的包容性和指向性,让包括中等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情绪饱满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激励中等生,有根教育收效显著

中等生往往处于教师关注的盲区,被边缘化是他们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也是导致中等生分化——有的维持原状、有的“堕落”为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每一个孩子都有被关注的需要和被肯定的渴望,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并非可有可无。那么,如何更好地关注中等生?

1.保证参与课堂互动的均等机会

其实,真正做到、做好这一点,并且持久地做到、做好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班额较大的课堂上,有的中等生甚至两节课、三节课都得不到发言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感觉非常“郁闷”,往往会精神“离场”,学习热情和学习劲头骤减。对此,我有一“招”非常奏效,就是增强课前教学预设和课堂现场师生互动的包容性和指向性,让包括中等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情绪饱满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对包括中等生在内的各个学习发展类型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学习反应和各自学习目标的可能达成程度做出较为客观到位的预测。比如,哪一个问题适合于哪个学习发展类型的学生回答?哪个学生需要给他一个机会?对于他来说,应该怎样设问最合适?在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在把握整体学情的前提下,我会特别关注不同学习类型中的某一特殊的个体(他或她)。比如在某个课堂教学节点上,我会及时地捕捉以下课堂信息:哪类学生、哪个学生需要激励一下?哪个学生需要助推一下?哪个学生需要稍微等待一下?这样的“课前预设”和“现场捕捉”使得包括中等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合适机会参与课堂互动。在看似随机的提问、小组活动、游戏竞赛中,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中等生自然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往往表现得特别活跃。

2.建立展现个人价值的有效机制(www.xing528.com)

学生大多乐于在老师和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比如,许多学生经常自告奋勇地争着抢着去为教师送录音机,拿教本资料。对于这类“小事”,他们往往会“拿棒槌当针(真),非常负责地、一丝不苟地努力去做好。我由此产生灵感,想到了项目负责制——其实教学中有很多事都可以当作项目交给学生去做。比如,我把平时教学中批改作业、检查背诵、辅导后进生等一些常规性工作作为项目任务提出来,在全班招聘项目负责人,让学生自愿报名“投标”,并尽可能安排那些既愿意做又有能力做的优生与愿意做、想尽力做的中等生一起合作完成。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中等生得到了老师和同伴更多的关注、指导和赞赏,这使他们不再感觉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这种生命被关注、价值被肯定的感觉,以及在做事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大大增进了他们对教师、对同伴、对集体、对学习的爱,这种爱的情感继而转化为学习的源动力。于是,越来越多的中等生跨入优生行列,优生的队伍不断壮大。

3.增加师生日常情感交流的频数

在我曾经做过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几位中等生给我提了这样一条建议:“徐老师,你和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我们多渴望课间能多和你一起交流啊!”这一建议让我幡然醒悟——作为一名非班主任教师,自己总是踏着铃声上课,踏着铃声走出教室,课外与学生的交流主要集中在优秀生和后进生群体,与中等生交流的机会太少了!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习惯——每天课前早到三分钟,课后晚走三分钟,有意识地跟一部分中等生交流学习或生活上的事情,尽可能多地传递我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时间长了,班内一些中等生一下课总爱围过来和我说说他们看到的新奇事,说说心中的“悄悄话”。小学生特可爱,有个叫孙慧的孩子总是摇着我的手问我:“老师,今天有没有英语课了?我真想再上一节英语课!”有一次,当我走出教室、刚走下楼梯时,一些学生跑出来,站在楼梯口,大声喊:“徐老师,徐老师!”我以为有什么事,一回头,她们像一群小燕子一样趴在楼梯口的扶手上,笑着跟我扬手说:“徐老师再见!”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事实说明,这些似乎与学习并无关联的微不足道的师生交往,却往往会化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助推力。其实我想,当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化为学生对教师的依恋时,他们怎能不愿学,又怎能学不好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