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1.优化教材。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络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做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烦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角色扮演。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读写联袂。为泰山做广告,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就不是简单的古文翻译,而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也写活了几处景物;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范本,写作加深阅读的体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教学思路:
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课前基础:
课前学生了解姚鼐的生平及思想,自主给疑难字词注音释义,尝试概括段意,充分预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同学们学以致用,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回顾旧知,检查预读
1.作者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2.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3.文章思路: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三、探究赏析,学以致用
(一)第一段
语法点:
泰山之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泰山的北面),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在,正)其南北分者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学以致用: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史地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做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二)第二段
语法点: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遂至其巅——巅:顶峰,颠峰。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半山居雾——居:停留。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探究明确: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学以致用: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东谷登山:(www.xing528.com)
泰安城——东谷——天门
(三)第三段
语法点: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驳:杂,错杂。
第三段: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探究: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四)二三段的核心问题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学以致用: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学以致用: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五)第四五六段:
语法点:
尽漫失:模糊缺失。
僻不当道者:偏僻。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第六段:落款。
四、总结收束
写作特点: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用简明的文字,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的高山特色,同时也以此写出泰山之冬的特殊景观。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抑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继续诵读全文,体会线索。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