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对玛蒂尔德形象的认识过渡,引出第三课时的探究环节:
⑴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会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认识有自己的认识,同学之间也会有理解上的分歧。在上节课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这节课可围绕玛蒂尔德的形象特点进行赏析性辩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通过辩论,会对人物的性格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对人物的悲剧命运倍增同情,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会更显亲切。
⑵给学生讲清活动的相关注意事项和要求(包括分组;小组间合作,优势互补;选派代表发言、表演等)。学生可参看高四册180页“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安排的活动“辩论”。
活动安排:①辩论会主持人:教师。②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班长、学习委员分任两组(甲组、乙组)的组长。③辩论会辩论话题由学生讨论,主持人确定。探究思路由教师指引,各位同学积极参与。④要求: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论据支持,必须从课文中找到依据。⑤在辩论过程中将探究结果向“主持人”汇报并在两组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推进。
⑶实施课堂辩论。(30分钟)
以下是我以前教学实践中的精彩片段:
一方所持的观点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自食其果,可怜可悲。”
所用的论据是:①年轻时沉迷于荣华富贵的梦乡;②舞会上陶醉于所谓的成功而忘乎所以;③后来仍然经常性地回忆给自己带来美好感受的那场舞会……(www.xing528.com)
另一方针锋相对,提出:“玛蒂尔德坚强善良,直面人生,可歌可泣。”
所用的论据是:①在拜金主义思想的冲击下产生梦想,值得同情;②为舞会精心打扮,可见其自尊;还项链时的不安,见其良知;毅然过起艰难的生活,见其负责;告诉朋友真相见其纯朴……
关于玛蒂尔德的辩题,还可围绕①“败坏”与“成全”;②十年的代价值不值;③玛蒂尔德的“幸”与“不幸”;④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等来展开。
⑷老师导引: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基本观点:玛蒂尔德是一个有着人性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想过得好一些的心理。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想得到羡慕,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也并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至于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缺点,也是人性的弱点。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坦然面对,说明他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敢作敢为的自豪。她的美丽可爱表现在她的诚实守信,勤劳坚忍。
老师总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项链》的成功,正在于它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地洞悉和细致入微的刻画。
过渡:这一环节当是整节课的高潮,突破了人物形象,下面关于主题的讨论已经水到渠成,三言两语,自圆其说即可。
说明:一种适宜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深入了课文,而且走出了课文,将语文学习置于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将探究的权力交还给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