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故都的秋该教什么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故都的秋该教什么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都的秋》本人先后教授过不下10遍,参与听课评课次数更多。最后,把《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上得一模一样。那么,《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只能是朱自清,《故都的秋》中的郁达夫也只能是郁达夫了。学习《故都的秋》,如果仅仅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的特点肯定不合适。每个人眼中心中都有自己的“秋天”。因此,教学内容应该确定为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及个性化语言中表达的审美情趣,即“作者对悲凉的热爱和赞美”。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故都的秋该教什么

《故都的秋》本人先后教授过不下10遍,参与听课评课次数更多。现在翻检这些施教与交流学习的历程,感慨良多。

初为人师时,组织教学的思路是从一位老教师的课例上现学现用的,印象最深的是赏析五幅“秋景图”。把焦点聚焦在“秋天”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是落在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的赏析上,并在黑板上设计了精美整齐的板书,试图让学生形成对秋天的一种体认。在课堂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如何的“清”、如何的“静”、如何的“悲凉”等等。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也去描写,也来写写自己家乡的“秋”,或写“校园的秋”。学生听得很专注认真,教师教得也很从容自信。总之,感觉教学效果很好。

教到第三四遍的时候,受课程改革思维的影响,就慢慢有了一些想法,试图把郁达夫朱自清散文大家的篇目整合起来教,并力图寻找一些有共性且可供作为通例的教学思路,进而逐步形成可供推广的成果。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的思路:

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笼罩全文;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而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两篇文章都有精彩的比喻值得鉴赏;最大的欣赏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还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可供联系……最后,把《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上得一模一样。为此,自己还着实得意了一阵子。

直到有一天素读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发现:北平对许多人来说是首都,对老舍来说是家;北平对许多人来说是政治,对老舍来说是生活。担忧北平的前景对许多人来说是爱国,对老舍来说是惦念家。体会到《想北平》的文章主旨中作者内在的真实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是独有的,文章反映出来的思想主旨也是单纯唯一的。《想北平》是纯属于老舍先生的,他笔下的文章形态表现为“亲切、自然、身边、生活化、细小”的景物和事物。有了先生独有的情感思想,再来理解景物与事物所负载的内蕴,解读文章就很容易了。此时,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想北平》中的老舍只能是老舍。那么,《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也只能是朱自清,《故都的秋》中的郁达夫也只能是郁达夫了。反映他们思想情感的文章也应是有个性的,而我们的教学解读结果竟然相同,莫不是把教材课文给教错了?虑此,被惊出一身冷汗。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习了王荣生、刘永康、靳健、李海林等先生的教学论著述,观摩了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的经典课例。终于发现,自己把语文课给教错了。说得严重点,也就是说一走上语文教学讲台开讲,就已经准备错下去,而自己竟浑然不知。困扰自己多年的散文教学问题暴露出一个事实: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特有个性特征并不吻合。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上,一旦涉及散文,一般就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披文入情”“托物言志”等“正确的套话”填充散文课堂。散文作为课程文本特有的价值被忽略了。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已是当前散文教学的一大误区。我们讲了若干遍的那一套说辞,尽管自成体系,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意义,对学生也没有多少用处,甚至可能是误导。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郁达夫的散文绝不是朱自清、老舍散文的内容与风格,其教学解读也绝不可能雷同。之所以能把他们混同起来教,是因为仅关注这些散文的共性而忽视个性本质的差别。忽视了作者创作该篇作品时独特的精神内质与主题情感。在忽略作品主旨的引领的情况下从普遍共性的角度去确定该散文的教学内容,不出问题才怪。更有甚者,教《米洛斯的维纳斯》,大讲审美理念;教《人生的境界》,重点解读冯友兰人生的哲学观;教《中国建筑的特征》,就要记住说明对象的九大特点……语文老师改行教美学、教哲学、教建筑……这样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了?

时下的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混同于一般性特征揭示的单篇散文教学,忽略了“这一篇”散文特有个性的挖掘。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2.不注重散文中蕴含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把抒情性散文的教学混同于说明文的教学,忽略了散文中情思的感悟。3.散文教学动辄“形散神不散”,只是从选材、布局结构的角度揭示了散文的形式特征。拘泥于散文的一些形式特征,往往忽略了散文的本质特征。

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体验。学习《故都的秋》,如果仅仅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的特点肯定不合适。当作一篇抒情散文,聚焦点只放在五幅秋景图的说明、描写层面也似乎缺了点什么。抒情散文该教什么?自然是文中的情感。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就不是“秋景”,而应该是“秋情”。每个人眼中心中都有自己的“秋天”。显然,把教学重点放在体察“秋景”的那个人及那个人的“秋情”层面较为合宜。郁达夫的情感自然不同于别的作家,而这篇文章必然体现了郁达夫的独特情感。因此,教学内容应该确定为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及个性化语言中表达的审美情趣,即“作者对悲凉的热爱和赞美”。而且这是一篇郁达夫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情感的抒情散文。因此,这篇散文的教学重点内容就应该是体会郁达夫的表达方式与表达风格——以个性化的语言言说“秋情”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表达风格。经过这番梳理,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教学内容确定下来了,就需要细化落实教学内容。考虑如何具体展开这一主导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基于这种思路,可设计几个学习活动环节来展开核心教学内容,呈现一个逐步递进的课堂结构。以下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课例:

环节1:感知文章个性化的语言。(www.xing528.com)

以此作为教学切入口和学习起点。即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又扣住了作者对故都秋景特点的描写及其中的情感基调。感知文章语言,可以设计以下步骤来完成:

读一读: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找一找:让学生在第一段寻找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

议一议:引导学生讨论第一段写“秋的特点”的句子与关于“景物特点”及“作者感受”的关键词之间形成怎样的关联。文中许多片段描写或以写意手法,或以工笔手法,韵味丰厚,细腻深沉,显现了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故都的秋》,作者描摹的秋景秋物真切动人,赏秋品秋兴味浓厚,文章融入了浓厚的现代文人与传统“秋士”所特有的悠然、闲适而略带感伤的意境与趣味。

这个环节让学生把握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服从于其情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这样,既让学生整篇感知了作者故都秋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又熟悉了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的故都秋景,为深入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作了准备。

环节2:理解作者个性化语言渗透的审美情趣。

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想一想,若你来写“秋”对秋之“清、静、悲凉”会持一种怎样的情感取向?你会喜欢“清、静、悲凉”的秋景吗?

让学生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谈谈作者对以“清、静、悲凉”为特点的“故都的秋”,是持一种怎样的情感取向?

环节3:探究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艺术独创性。

当前,“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个热点问题。站在教者的角度,依据“文章体式”“文章主旨”“教材的课程性”等来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有指导意义的。当然,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学情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也应是必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