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唤醒戏剧人物,让其站起来》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唤醒戏剧人物,让其站起来》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戏剧无‘戏’”却已然成为当前戏剧教学的通病。以《雷雨》为例,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戏剧单元。应怎样选择和确定戏剧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谈对周朴园的评价。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出现极其恐慌和恼怒,并以为鲁侍萍来讹诈自己。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唤醒戏剧人物,让其站起来》

戏剧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看影视节目、参加文艺演出,已成为学生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必修)要求“学习鉴赏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戏剧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因此,重视和加强戏剧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然而,中学戏剧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中学戏剧教学到底是姓“戏”,还是姓“语”?这些问题似乎谁都明白,可又似乎谁都说不清。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戏剧无‘戏’”却已然成为当前戏剧教学的通病。那么戏剧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呢?如何教出戏剧特有的艺术价值?如何处理好戏剧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的关系?

以《雷雨》为例,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戏剧单元。这篇课文在苏教版、语文版和山东版等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也同时出现,区别是组合方式、教学意图有所不同。有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掌握欣赏话剧的方法,有的意在使学生在戏剧的学习与欣赏中认识和把握人生内涵,有的是让学生通过该戏剧的学习来洞察世道以应对生活。这种教学意图的不同,显然也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基本指向,且指向不一。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掌握戏剧欣赏的方法上去关注的是戏剧“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的问题,还是强调通过掌握戏剧欣赏的方法来认识、把握人生,还是在《雷雨》所反映出的人文内涵及对思想道德、社会经验的理解上。到底应怎样准确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应怎样选择和确定戏剧的教学内容?

于是,人们惊呼一定要把戏剧作品当作文学作品而不是一篇单纯的文章来教。

其实,戏剧教学真正学习的是剧本。它与一般的小说散文不同,基本上是以人物对话为主。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关注这些人物的语言,从语言角度去探究人物的心理,由心理再去还原人物的性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创作者所要揭示的内容。这是在教授戏剧时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其次,在学习戏剧的时候,也要适时地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戏剧常识,比如舞台说明、戏剧冲突、潜台词等等。这些常识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够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为将来的欣赏和创作打下基础。

当然,文学文本教学切忌“割裂”,应该找到一个能将全文串联起来的点,比如这篇课文的一个“情”字。教师在面对文本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力量,即适时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理性的解读。文学具有复杂性,不能将它简单化,尤其是经典作品,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经典的魅力。

《雷雨》课例:题为“一个人的真相”。

教学主题就是以课文为依托,通过戏剧人物语言的揣摩品味,了解戏剧矛盾冲突,对戏剧人物形象进行鉴赏,把握戏剧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学生一起来研读、探究人性的复杂。教学设计以“现在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直入主题。

问:剧本中的第一男主角周朴园,现在的他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

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爱”,极个别学生答“爱”。

导:到底“爱”、“不爱”,决定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学生谈对周朴园的评价。

部分学生就这个问题做出的答案:

1.虚伪、势利、自欺欺人、空虚。

2.自私、受封建思想影响的、虚伪的负心汉,没有责任感,认为金钱能够解决一切。

3.念旧、虚伪、渺小、负心人。

4.没良心、虚伪、以为金钱能补偿一切错误

5.冷酷、自私、伪善、奸诈。

6.自私、不负责任、虚伪、专制、势利、丑恶。

7.虚伪、丑恶,不能勇敢、真诚地面对过去。

8.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虚伪小人。

9.虚伪、丑恶、冷酷、没有人性、绝情。

10.残忍、冷酷无情、虚伪、自私、无情无义。

11.也算怀旧、似乎重情义。

12.良心未泯、人性尚存。

师:为何会一致选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眼中的周朴园呢?请做出过这些评价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理由。

生:我认为周朴园爱鲁侍萍。因为他记住了鲁侍萍4月18的生日,把她当作正式嫁给周家的人看待,一直使用鲁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着鲁侍萍生孩子后怕风、连夏天也关窗的习惯——而且这一习惯保持二三十年,很难得。

生:周朴园保存并穿绣有“梅花”和“萍”的旧衬衣,梅侍萍跳河后亲自看见了河边的衣服,还想给她修修坟墓。

生:周朴园给大儿子取名周萍,也是出于怀念的缘故。

生:从相关情节来看,再婚后的周朴园婚姻也不幸福,他对侍萍的一段情感不会是假的,至少是他心中的一份怀想。

生:我认为周朴园并不是真爱鲁侍萍。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出现极其恐慌和恼怒,并以为鲁侍萍来讹诈自己。

师:欣赏戏剧作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位同学不仅揣摩了人物的语言,而且体会了人物的心理,甚至读出了语言的“潜台词”。

生:周朴园给鲁侍萍支票,我认为是为了堵鲁侍萍的口,以防真相暴露,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对周朴园而言,鲁侍萍无异于身边的定时炸弹。

师:那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到底该如何定位呢?

生:我认为,周朴园以前曾喜欢过鲁侍萍,但随着双方地位及经历的改变,已经不喜欢了。

生:应该说,周朴园喜欢的是年轻时聪慧温顺、小鸟依人般的梅侍萍,而不是现在人老珠黄又倔强的鲁妈。

生:我认为,周朴园喜欢的是以前“死”了的、可弥补自身空虚的梅侍萍,而非现在“活”着给自己的社会地位造成威胁的鲁侍萍。

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梅侍萍不被周家赶走,周鲁两人的爱情将如何发展?

生:最终会以悲剧收场。因为他们的爱情并非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况且封建等级制度也绝不会允许周家少爷娶使女为妻。

生:从《氓》《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中完全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情感悲剧。

生:“色衰而爱弛”,这是男权社会中广大妇女的共同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www.xing528.com)

师:是的,现在的周董事长也一直标榜自己的治理下的“理想家庭”,从他管教繁漪、教育子女亦可见他的独断专行。

师:那么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该如何定位呢?

请学生结合个人认识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完毕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的观点大致相同,都认为周是一个性格虚伪、复杂的人。认为周朴园在对待鲁侍萍态度上的前后矛盾是他虚伪复杂的最明显表现。

师:理由是?

学生都认为周对鲁的感情是半真半假,至少对侍萍有过真感情。学生依据文本整理论据如下:

论据一:从周朴园保留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些琐事看来,他对侍萍是有真情的。对一个确认为已“死”了三十年的人依然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纯粹虚情假意的人能做到的。

论据二: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从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但他却偏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看中了“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惠体贴”的侍萍。全剧虽没有直接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前曾有过的恋情,但却通过《雷雨》中写周萍与四凤的真情间接地反映出了他们的感情。

论据三:周朴园从看到侍萍的熟悉的关窗动作起,一直是心存狐疑、小心探查的,他问她“贵姓”,他试探她“好像有点无锡口音”,可就在侍萍以怀旧的口吻说出“洋火”时,周朴园的瞬间反应却有些失常:

“(沉思)三十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深沉的语气,抒情的口吻,固然与现在猫抓老鼠的游戏氛围不合,就内容而言,竟至于暴露出自己与无锡的关联性,对照后文的推托“亲戚”关系,真有点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这一失态的背后就是真情的流露。因为“洋火”这一导火索,引发的是他们“点灯”“关窗”“窟窿”“绣花”等组接的一幅幅过往岁月的温馨画面。

论据四:面对周朴园,侍萍的心里有着无限的怨愤,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尤其是这句很是累赘的“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让我们看到痛斥的对象是“你们”,可见三十年前的悲剧,罪魁祸首并不仅是周朴园,还有他们家的“老太太”等一大群封建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朴园也是一个受害者,并非他一定要抛弃侍萍,而是他的软弱无奈致使他不曾抗争罢了。

小结:周朴园是一个集“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软弱与自私”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形象。作者曹禺自己也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有人把周朴园定位为一个“圆形人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导:这种表现在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实质上就是我们戏剧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戏剧冲突。当然,其矛盾冲突也体现在人物关系、伦理道德和阶级矛盾上。

接下来,为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读探究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台词),提问:在周朴园未明确侍萍身份前,他的言谈中是否存在着这种既表现他对侍萍的怀念又害怕她活着甚至出现的矛盾?

提示学生:在周与鲁的对话中寻找并品味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单音节字——“哦”,品味这多个“哦”字在周朴园的口中发出时语调的区别,以及由此可探的人物心理情绪。

在明确学生了解了周朴园在获知侍萍还活着时内心的慌乱之后,又提出文中周朴园的哪些言语同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惶惑不安。在通过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品读之后,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的多样与复杂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板书: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软弱与自私)

小结:围绕人性的复杂来展开讨论,如果把周朴园简单解读为一个虚伪的人,显然把这一戏剧人物形象扁平化了,只能是一个平面的周朴园,不能算是立体、“站”着的艺术形象,从而也弱化了这一形象的丰富的审美内涵。任何人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周朴园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去细心揣摩。下面请同学们自行分角色、表演朗读最喜欢的文本,尽量体会人物的个性及情感的起伏变化。下节课请同学们依例分析鲁侍萍的形象。

(师:鲁侍萍来到周公馆,最迫切知道什么?

生:一是想看看三十年来尚未谋面的儿子,因为儿子毕竟是娘的心头肉;一是想看看昔日的多情的周家大少爷,因为他毕竟给自己带来过一段美好时光。

生:过去的痛苦回忆起来也是美好的。这从鲁侍萍和周朴园不期而遇,欲说还休的情态可以看出其对周朴园还存有幻想。

师:从文中可看出鲁侍萍三十年来的生活状况怎样?

生:“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生:还嫁过两次很下等的人,但都不如意。特别是现在的丈夫鲁贵更是个无耻的奴才,为了金钱,不惜怂恿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引诱周萍。

师:鲁侍萍遇见周朴园时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她先不动声色,冷静观察,但当周朴园盛气凌人地指责自己时,悲愤控诉,并当周朴园妄图用钱封自己的嘴时,当场撕碎支票,保留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师:鲁侍萍虽然对周朴园不满,那么她最终会觉醒吗?

生:会的。撕碎支票,特别是剧末“这真是一群强盗!”便可看出。

生:我认为,鲁侍萍不可能与旧社会完全决裂的,因为她是旧中国受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真实写照。她善良、正直、忍辱负重,但有着根深蒂固的宿命论思想。她把自己和女儿的不幸这一切都归结为“命”,这正是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民劣根性的体现。

师:你谈得很好,但正是这些苦难的下层妇女,才使华夏民族历史得以传承。

(板书:顽强、正直、尊严、宿命)

该课例的特点:

1.巧妙设问,质一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的方向,有定向才能让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选取一个极小的切入口——人性,又在学生预习认知的基础上确定讨论主题——周朴园复杂的人性,思路清晰,中心突出,先声夺人。文学作品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一堂课能涉及的内容肯定是有限的,把握一点讲深、讲透才是关键。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产生“三动”。让学生感动,激动,最后产生冲动。该课例抓住人性的复杂拓展开来,环环相扣,使每一环节的设置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探究。在教师有效的点拨和开掘中,引来学生思考的“活水”,激发情趣盎然的“生成”,使师生、生生思想的交流,成了课堂教学美的风景

2.凸显了戏剧教学的本质特点,即课堂教学着眼于解读文学作品和展示综合艺术的和谐统一。本课堂教学设计突出了对文本的阅读、语言的品味,及主要人物个性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而进行戏剧表演,就显得水到渠成、游刃而有余。

3.构建了生生、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本课例充分体现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广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景中不断释放,在交流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自信,并且形成一种阅读的期待、对话的期待。在教师“导”的引领及画龙点睛的点拨下,学生闪烁着个性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聚会、交流、碰撞,探究也更具理性,从而实现了戏剧教学的终极目标。

就《雷雨》而言,关于这部戏剧的艺术魅力,钱理群先生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解读:……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情节背后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作者是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自觉地注入情节中的。这里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文学作品在叙述复杂情节时真正要展现的其实是“人性”。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一般是围绕着文学作品,通过非常丰富的形象表达关联起来,在对作品形象(戏剧人物)的欣赏碰撞中来阐释对人性的理解,从而认知人性中集结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作为欣赏者的教师就要思考,教学应该生成什么,应如何帮助同样是欣赏者的学生感知文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戏剧作品中“站”着的人。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唤醒”——唤醒文本,唤醒学生与作者对话,让文本和作者站立起来,而落脚点则是我们的学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学戏剧教学应该在戏剧艺术与语文学科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中学语文教学视点下的戏剧教学,既要体现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戏剧艺术自身的特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要求,戏剧教学既要有“戏”,又要姓“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