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祝福》课例评析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祝福》课例评析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以《祝福》的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透过《祝福》的教学,也还能较好地观察目前小说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水准。要把语言作为文本的教学根据,才能使得“语文”课程不会丧失各类文体之间教学的必需的统一性。以“小说”为例,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文本,就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把每一节课限制在“语文”之内开展教学,围绕小说的表述语言来确定教学内容。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祝福》课例评析

小说往往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任务,其他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但当把一篇小说作为文本纳入课程的时候,就得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认识小说教学。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据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文学”,而是“语文”课程的总原则。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最终根据是什么?在健全的语言认识的基础上,以语言为根据,逻辑地推导出“语文”教学,这就是小说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精神养育、思维培育、知识建构。下面以《祝福》的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

一、课例要点呈现

(一)课例内容

设计创意:“祥林嫂命案”调查——祥林嫂因何而死?

教学内容:祥林嫂人物分析。

教学准备:熟悉文本,充分进行小说的语言感知。然后将学生分组,分为刑事侦查、婚俗及贞节观变迁研究、古今女性命案并案研究、妇女地位及命运变化调查、公诉辩护庭审、新闻发布等组,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

1.走进文本,感知小说语言,了解情节内容,初步认识祥林嫂形象。

2.从接到祥林嫂案报案开始,积极熟悉案件材料事实,然后按照现场勘查、尸检报告、深入追踪、庭审现场等程序解决祥林嫂死亡原因定性与其命运遭遇的调查研究。

3.由对祥命运的同情引申到对旧社会女性群体命运乃至古今中外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注,从而进行相关链接调查研究——民俗婚俗、古今妇女地位与命运、女性贞节观的演变,以期引领学生眼光从课本走向社会,从平面走向纵深。

4.最后进行活动总结,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庭审结果,接受记者(包括关注此案的“群众”)问答。请民俗组、并案组负责人及现场听众发表感言,完成对活动的总结。

该课例使用的方法是案审、法庭调查、婚俗及贞节观研究、新闻综述。案审与调查弄清了事实,分清了责任;民俗、女性地位变迁贞节观研究内视了思想灵魂,深挖了死因;采访和新闻发布得出:祥林嫂之死,是因长期经受某种精神折磨,导致长期精神恍惚、抑郁、痛苦而死。从而完成了对祥林嫂形象的深层认识。

课例导向:《祝福》是内视小说,描写人物的内部世界,描写思想心理文化状态。开篇就把祥林嫂的灵魂摆在读者面前,引导读者直逼祥林嫂的灵魂。作为内视小说,教学内容是通过小说的文本语言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其实就是分析她的内部世界,更深刻的是分析祥林嫂的思想、心理文化状态。这样的语言教学,有利于解读小说人物,归纳作品主题。

(二)课例亮点

1.感知、品味小说的文本语言。围绕小说教材文本,做到了发现异常之处、寻找异常之因、挖掘言外之意、发现表达手法、体味表达效果。

2.主持人发布综述环节:通过简述案件刑侦过程及结果、针对有关问题采访有关人员,分别对抑郁症的防治、孩子对父母的重要责任、城市冷漠症、关爱生命等问题展开探讨,发表感言。要点如下:

关于抑郁症问题,祥林嫂死于封建思想的蹂躏和残害,因为再事二夫,尊严扫地,被社会遗弃,此一郁闷;阿毛死后,母爱无着,又被剥夺了倾诉权,痛苦无法宣泄,此二郁闷。由人推己,由古及今,当今社会抑郁症越来越多,防治上主要需要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需要当事人多倾诉宣泄,减轻压力;需要他人的耐心和关爱。

关于孩子对父母的责任问题,先说阿毛的死对母亲的影响,阿毛死后,祥林嫂变得手脚笨拙、记性差、表情僵硬、絮絮叨叨,精神大变:阿毛对祥林嫂的死影响巨大。可见,孩子的安危,对父母对家庭的重要性。同时以生活实例辅证,说明我们应珍爱生命,为父母而活得更健康,更阳光,这也是每一个为人子女者的责任,是优良的孝道传统。

关于城市冷漠症,首先社会上有许多受帮助者是好吃懒做,以乞讨为业;其次有一些人利用人们的善心诈骗:以上做法导致人们的信任危机,人们只有冷眼看世界,免得受伤。当然,这绝非人们不关注弱势群体的借口,渴盼每一个人以实际行动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弱者互相关爱,强者关爱弱者,不计回报,无私奉献,避免更多的弱者被冷落,被漠视,被遗弃,更避免祥林嫂式的悲剧发生。(www.xing528.com)

二、《祝福》的课程价值定位

半个多世纪以来,《祝福》这篇课文一直是中学语文的经典。它较长的篇幅,时空跨度很大的叙述,丰富深刻的内涵,给教学带来相当难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像《祝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一样,《祝福》的教学也颇能反映当代语文教育的总体质量。尤其是这篇小说既有传统的风格,比如人物、情节与环境的突出,又具备现代叙事的特征,比如介入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存在。透过《祝福》的教学,也还能较好地观察目前小说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水准。

对于《祝福》,我们可以进行文学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还可以进行思维训练。而一个文本作为课程的负载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让“语文”不要失去这门课程的精神?如何追求“语文”课的“语文味”?如何用“语文性”来判断语文课的成败?如何认识课例的课程论意义?

《祝福》这篇小说本身并不能先天地构成课程的某一节点,只有把握到这篇小说中的具有课程的本质性的东西,并以此为坚实的据点展开教学,才能保证《祝福》的教学与“语文”课程的一致性、统一性,从而使这篇小说进入到“语文”课程的河流。

语言是有形式的精神。思维、情感人文精神等内容潜在地包含在语言之中,是语言的外在表现。文学、文章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承载的内容。教材文本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把作品编入教材,进入到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就要进行语言教育。要把语言作为文本的教学根据,才能使得“语文”课程不会丧失各类文体之间教学的必需的统一性。以“小说”为例,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文本,就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把每一节课限制在“语文”之内开展教学,围绕小说的表述语言来确定教学内容。以语言为原则来规定的教学内容包含精神涵养、思维培育、知识建构三个方面,这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

1.关于精神涵养:完整的语言教育脱离不了文本所蕴含的思想。语言教育包含的思想是以人为思想的对象,对人的终极意义的思考与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理解和把握,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导地位,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实现完善的人格。小说蕴涵的思想不是教义,不能从小说中专门抽取出来大加发挥。优秀小说总是饱含着作者的深情,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刻画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进入到读者精神世界的是小说的完整的形象,而不是破碎的语言。作家的观念蕴涵在艺术形象中,在对小说的富有生命意识的语言的品析中,在把握住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同时,捕捉到小说传达的思想。祥林嫂的形象对于新旧“礼教”的批判、对任何形式包装了的“礼教”的死灰复燃具有警示作用,对人的精神的解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语言作为精神,要求在语言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精神活动,把对小说的学习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环节。语言教育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精神活动的过程,是文本精神与学生精神融合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情趣、意志、爱好等参与到对祥林嫂形象的认识中,浸润在人类思想的洋流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能丰富个人的情趣,发展个人的爱好,提升个人的精神品质

2.关于思维培育:语言的本性决定了在语言教育中,必须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语言教育的手段,语言教育不能不牢牢抓住思维的培育。语言教育要求通过最基础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新课标把阅读教学界定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由传授型转向对话型。《祝福》以思维为基础的切入点是“祥林嫂命案调查”。在思维理论指导下设计问题,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内容紧紧地黏合在一起,使对话紧贴文本,带动学生在更广、更深的范围理解文本,避免课堂教学的轻率、肤浅。“祥林嫂因何而死?”这个问题属于以事实为基础的提问,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转折点,直指文本的主题,一方面把学生的初步感受凝聚在一个点上,另一方面,把学生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3.关于知识建构: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是学习语言的范本。优秀的作家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那些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也是作家使用最多、最圆熟的方法,经典的小说是学习语言表现方法的最好的范例。从知识教育的角度看,小说的表现方法是小说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现手法中的人物描写是《祝福》的重要特色,如“炮烙似的缩手”、“灰黑”、“不再去取烛台”、“失神”等语词,生动地表现出祥林嫂内心的变化,三十个字把受到“礼教”束缚和伤害的中国妇女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动作与他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

精神养育、思维培育、知识建构是语言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是语言的自身要求,不是外在地强加给语言教育的。这三个部分不是决然分裂的,而是通过文本把这三个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据不是“文学”,而是“语文”课程的总根据;小说教学的根据不是小说,不是文学,同样是“语文”课程的总根据。《祝福》的课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塑造祥林嫂形象的小说言语的学习达到精神养育、思维培育、知识建构的目的。

三、《祝福》教学内容的确定及课例评析

《祝福》教学内容的确定如果只是分析“礼教”的产生、发展,分析《祝福》中的文化现象,把《祝福》作为文化学的一个例证,过度地用小说知识分析《祝福》,或者过度地讲授“礼教”,都可能改变课程性质,把“语文”课扭曲为政治课。该《祝福》课例的教学内容从对作品语言的感知来认识祥林嫂的形象切入,通过“祥林嫂命案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教学,与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所遵循的以小说知识为教学内容构架的基本教学理论有所不同,其教学形态则摆脱了小说形式的限制,围绕祥林嫂死因调查,认识人物形象,发掘小说的内涵,达到文本思想与学生精神的融合与拓展,这样的课型就比较符合语言教学的标准。

在具体教学操作上,学生在课前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了大量充足的准备,在以“死因新闻发布会”为形式的成果汇报课上,完成了对人物的分析认识,通过争论展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从学生活动参与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十分深入,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同情,对麻木民众的悲怜,对冷漠社会的愤怒,这一切都将凝固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作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例对新旧礼教的批判,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精神。本课例最大特色是教学的民主化,教学从教材转移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人文思想,对文本的分析,更为重视人文精神的发掘。课例准确地把握了小说的主题,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内涵,使《祝福》具有的张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并且冲击着学生的灵魂,有力地推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

人文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的发挥、培养理想的个人,但不排斥、摒弃知识教育,只是主张依据学习者的兴趣、企求,而不是按照学问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单纯地凭借知识,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脱离了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够看作是完整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知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知识体系是课程的科学性的重要标准,“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基本的学科知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过程中,也应当重视系统知识的授受,这是学校教育的规范性所要求的。

“祥林嫂命案”调查这一课例的设计符合小说单元要求,且学生对课本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究,熟悉程度较高;能够通过语言、环境、行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对人物分析的基本方向把握正确。该设计为一篇时代较为久远的作品找到了新的生活切入点,也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很投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调动学生横向纵向整合运用了大量材料,有力地拓展了课本内容,实现了用课本教,而非教课本的转换。训练了学生概括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想象力、推断力、辩论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以及表演能力。也使学生熟悉了办案刑侦庭审的基本程序,对报告、公诉意见书、辩护词等应用文的写法有了了解。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珍爱自身生命,寻找健康的生活、处世方式,培养了学生关注文明进程,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民生的大眼光,大胸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工作是:布置任务,督促并检查学生的调查进展。整个活动为期一周,教师只用一节课时间做出调查活动部署,其余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另择一节课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死因”新闻发布会),活动有头有尾。至此,小说教学的课程任务:精神养育、思维培育、知识建构均已完成,且整个教学设计很有创新意识,渗透了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课程学习,这一设计也解放了老师,引导老师走向高瞻远瞩,为点石成金创造了可能性。作为直接担负文化重任的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要明白我们的教学行为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学会细读经典,汲取文化养分,以图裨补当下语文教学之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