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例分析: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例分析: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最理想的情况是:在马克思去世时,恩格斯最好在身边陪伴。流露出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的心情。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本文则不同,它是以议论为主,论述马克思逝世造成的重大损失,即概括揭示了其生前的伟大贡献。[布置任务]同学们在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进行归纳分类,并说明你的划分标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例分析: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

一、课例观察

(一)课堂实录回放

……

[学生朗读]第一段

[交流探讨]揣摩加点词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

[明确与补充](讲课时以学生思考为顺序)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时刻,是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刻,我们应该铭记。“停止思想了”是说马克思再也不能为人类贡献科学思想了,那对于我们该是多么重大的损失,其中自然包含着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正如列宁所说,他们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在马克思去世时,恩格斯最好在身边陪伴。“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不忍直接说出战友去世的事实,感情的抒发多么深沉委婉含蓄!流露出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的心情

[再思考]对于马克思的去世,从这段文字来看,好像恩格斯并没有表现出过大的情绪波动,这是为什么呢?

[补充材料]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现福州市台江区)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郁达夫的《怀鲁迅》

[交流并明确]恩格斯没有像郁达夫那样表现出强烈的震惊。其一,作者当时的心情固然无比沉痛,但同时也感到某种安慰。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生命的意义不在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价值。在恩格斯看来,这位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比安然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这也能反映出恩格斯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和他对革命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二,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至爱无言,大悲稀声。至情言语即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渡语]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第二段该写什么了?这篇悼词有何独特之处?

[学生朗读]第二段

[交流并明确]一般地说,下面要记叙死者的生平事迹。本文则不同,它是以议论为主,论述马克思逝世造成的重大损失,即概括揭示了其生前的伟大贡献。那损失不可估量,无法弥补。马克思具有无可企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过渡语]下面该是详细介绍马克思的伟大事迹了。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总结概括出马克思为人类做了哪些历史功绩。请一个同学将自己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帮助老师完成板书——(略)。

[讨论并点评]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第五段,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六段,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七段,概述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布置任务]同学们在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进行归纳分类,并说明你的划分标准。

[交流并明确]根据第二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句是总括,下文该本着这两个方面展开。从这个角度上分析,第三至八自然段可分为两层。但是,第六自然段的从属问题就将成为争论的焦点。拟采取如下学习方式:

[展开讨论]同学们会各执一词。“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这句话该是上面内容的总结,语意明显,应属于上一个层次。若从第二句“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来看,它的重心在于介绍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揭示其革命家的本色,又应该从属下一个层次。在同学们争论不休时,老师出场,“让我们一起来重读这一段吧,看看谁的意见正确——

[学生朗读]第六段

[重点分析]这一段阐述的是马克思的科学观。点明科学家和有理论建树远不是马克思的主要成就。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力量。马克思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其实,这第六段是从属于上一层还是归入下一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正如第八段中写道:“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生命的要素。”

[提出疑问]在我们的心目中,马克思是什么?是思想家,哲学家……可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这如何理解?

[讨论后明确]恩格斯与马克思有着近四十年的革命友谊,恩格斯比我们更理解马克思,这是不容怀疑的。结合第六段内容我们应该知道:马克思不是远离革命实践的书房里的学者,而是与革命斗争血肉相连的战场上的勇士,他的全部活动的顶峰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这时,我又想起一个人来,就是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如果我说鲁迅首先也是一个革命家,同学们能理解吗?

[学生作答]略

[老师讲解]鲁迅也曾是热血青年,十九岁就写下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誓言。先生一生有六百多万字的书稿,其中一半是译作,他是真想为我们的民族实实在在干点实事的人。基于此,鲁迅才写出了像匕首、像投枪一样的杂文。至于先生的创作的大量优秀的作品,只不过他是以文学为斗争手段罢了。可惜世人都把这些颠倒了,以为鲁迅是想成为伟大的作家。实际上,鲁迅也是革命家的本色。

[过渡语]——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学生续读]第八段

[思考问题]本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论述其巨大而深远的革命影响?

[交流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

[思考问题]马克思为什么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呢?

[交流明确]马克思做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改天换地的事业。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于是,在资产阶级面前,就森林般地站立起来了他们的掘墓人。无产者在这次斗争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为一切剥削阶级敲响了丧钟,他们不忌恨他才怪呢!

[过渡语]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比喻,我特别喜欢——

[学生齐读]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予回敬。(www.xing528.com)

[欣赏交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具体,表现了伟大的革命导师非凡的气度的大无畏的气概。

[提出问题]“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表现了马克思怎样的胸怀?

[交流明确]光明磊落,胸襟坦荡,天下为公……说明马克思的敌人是整个无产阶级的敌人,是公敌,不是私敌。

[师生朗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总结]略。

(二)课例要点提炼

1.目标·定位

(1)概括这篇悼词的文意要点。

(2)细读重要语句,通过揣摩句意来体会这篇悼词语言表达的风格,体味作者融入文字的情感

(3)分析文章结构,研究文章过渡衔接的技巧。

(4)在通读全文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来加深对马克思的了解与认识,并再读鲁迅。

2.理解·鉴赏

(1)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运动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马克思的“两个发现”的内容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

(2)本文语言凝练而深刻。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其含义。(具体见课例,从略)

(3)本文结构谨严,上下文联系十分紧密。如: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段落和语句,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3.拓展·应用

(1)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无产阶级的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马克思的了解与认识。

(2)对比阅读,再读鲁迅。

二、课例评析及教学内容的确定

课文阅读教学目标预设既要有立足本单元、本课文的考虑,又要顾及彼此的关联,能提炼出一定的知识与能力训练的“序”来,使教学能做到一课一得,前后勾连,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出散漫随意、高耗低效的低谷。从课文功能属性来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直是多套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选的共有选文。该选文是演讲词中的典范之作,是属于“样本”型传统篇目,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讲成政治思想教育课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容易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都不读或读不懂这篇课文,那他以后也许一生都不会读它了。武断一点儿说,中学生可以不读周作人,但不能不读鲁迅。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而恩格斯的这篇悼词是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此文不可不读。再者,学生们对这篇文章存在着误解,以为它没有文采,因而就不喜欢。其实,这是一篇经典的演说辞,能成为经典,就一定是思想内容、文学色彩俱佳。只是导师的表达更朴素、更内敛、更深沉罢了。这就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高品位的作品,什么才是苍白的无病呻吟。

基于这些认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教例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1.运用分段撮取段旨,提取要点,进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2.通过研读过渡段和过渡句,认识文本过渡与衔接的特点与表达作用。3.通过筛选、分析、细读文中含义丰富或结构复杂的语句,运用揣摩、评点品析的方法,来体会句意,体会本文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的感情,品味平实质朴而又凝练深刻的语言风格。4.通过拓展阅读、对比讨论的迁移活动,了解马克思与鲁迅的共同点,感受两个伟人的人格与高尚情操。

该课例的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通过课例要点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的设计涉及了“领会”、“鉴赏”、“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诸层次,而“知识”则是潜藏背后的,诸如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要点、理解文中含义丰富深刻的语句、分析文中结构复杂的句子、分析文章过渡衔接的技巧等等,往往涵盖了语法知识、文章学知识在内。很好地发挥“样本”型课文的教学辐射功能。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教学目标的确定,则是让学生通过参加讨论等语文活动来加深对马克思杰出贡献的认识,加深对其伟大人格与高尚情操的感悟,使学生得到感染和激励。

体察课文的功能属性是预设教学目标的必由环节,这是教师吃透教材、落实教材、用活教材的关键。课文自身的功能属性对于选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取舍具有提示与制约作用。教材将这篇悼词置于演讲词单元,因而理解掌握悼词这种文体的读写知识应该是本课教学应纳入的教学目标。就本文而言,理解其严谨缜密的结构思路,品味其凝练深刻的语言应该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具体要做到“五研”:

一研文体格式。掌握这种文体的名称和这种文体在格式上的特点。

二研表达内容。本文主体部分表达了什么内容。概括内容时一要准确全面。介绍自己的研习心得,对一些难懂的语句进行研究学习。

三研表达形式。先找出自己认为有表现力的妙语佳句进行赏析;再概括本文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和技巧。

四研表达效果。让学生研究学习上一步的表达形式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

五研情感认识。评价马克思,提升感情;介绍马克思,增进认识。

强调: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在思想内容方面,就不能囿于具体语句,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进行深入探究,而是通过领悟、品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体会这篇经典悼词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进而了解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及其无可企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悼词中那缜密的逻辑、高度的概括、准确的语言自在其中,抛开本文的思想性不谈,仅从文学的角度看,恩格斯也不愧为语言大师。艺术特色方面,追踪作者谋篇行文的思路,掌握本文缜密的逻辑和严谨的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