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赤壁赋》教学案例分析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赤壁赋》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赤壁赋》,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教学:1.通过本单元三篇写景记游散文的阅读,认识“记”“序”“赋”三类文体的一般特点。

《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赤壁赋》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例要点呈现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1.知人论世。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三)诵读感知

落实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讨论

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文章写了怎样的景?文章写了怎样的情?文章写了怎样的理?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品析鉴赏

1.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导:①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②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其他作品中的“月”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导: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www.xing528.com)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

说明: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3.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七)学生给本课做结语

出现的精彩总结:

①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②《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③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八)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及课例评析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系列中文言文阅读,每个单元的课文一般采用主题组元的方式,当把这些单独的文本作为课程教材来编排的时候,肯定有其单元选文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统一性。选择的教学篇目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单元主题的制约。一篇经典古代散文文本,其可教的内容往往是丰富多样的,至少可以从文体、章法、主题、语言等层面去考虑。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赤壁赋》,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教学:

1.通过本单元三篇写景记游散文的阅读,认识“记”“序”“赋”三类文体的一般特点。

2.通过本单元三篇古代散文的阅读,理解各篇的章法特色:《游褒禅山记》的“记游缘景述理”,《兰亭集序》的“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赤壁赋》的“主客问答”与“以文为赋”。

3.通过本单元三篇古代散文的阅读,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4.通过本单元三篇古代散文的阅读,理解文本中展现作品旨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王安石的“世事求真”态度,王羲之的“生死”观,苏轼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但受制于教材编写意图、课时及学生学习的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无法全部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内呈现。因此教师是否选择确定得当,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至少应考虑两个要素:“教什么”与“怎么教”。如何选择确定古代散文文本阅读鉴赏的教学内容?还得回到课程角度思考教材本身的价值,来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这一单元的主题句是就所属三篇“写景记游”课文的情感内容表达的共性——徜徉山水,感悟人生情趣——而言的。这种主题组元的格局,其实只是一种教材选文编组的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意识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各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应该有哪些呢?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文字。打通文言文的文字关,实、虚词及各种语法现象,这是基础。

2.文章。理清思路,研究章法布局,这是文章阅读的必经途径。

3.文学。重文学形象的解析、重文学语言的揣摩、重文学表现手法的研读,这是文学欣赏的重要依凭。如这几篇文章所使用的描写、抒情、说理三种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的手法。

4.文化。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文本,必然是特定时代的人类文化思想与审美风尚的浓缩,必然是特定的文本作者的道德品质、精神操守、人格志向的结晶,这是文化解读的要素。

文字、文章、文学是外在的内容,这是一个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要教的内容,不能忽视;文化则是实质的负载,是每篇课文区别于本单元中其他文章独有的课程内容,需要重点强调,也应该是该篇课文教学内容确定中的侧重点。综此,作为写景文章中所要品味的作品旨趣和所抒发的感情的区别,“对世事的感悟求真”、“对人生价值的认同”、“对生活的达观超然”应分别作为《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赤壁赋》这三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而加以突出。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该教例没有仅仅停留在释词解字,古汉语基础知识训练,疏通文意(翻译),粗浅的赏析等层面,而是将这篇古文的教学的大目标定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基础的语文素养,使之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学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表现力,提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上。具体目标定在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上。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实际教学操作中,引导学生积极领略了一代文豪苏子的旷世才情。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意在突出作品的旨趣和所抒发的感情,即:对生活的达观超然。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要求。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使学生的学识、智商和情商在对经典美文的涵咏品赏中经受了一次洗礼和升华。这个教例也很好地回答了文言文阅读该“教什么”、“怎样教”和“达到什么目的”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