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刿论战》教学的关键步骤

《曹刿论战》教学的关键步骤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刿论战》为传统讲授课,要教出新意来,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

《曹刿论战》教学的关键步骤

曹刿论战》为传统讲授课,要教出新意来,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二、三、四”教学法,即以“解读一个句子、分析两个人物、概括三段情节、诵读四个标准”来组织教学。考虑到授课的操作性及完整性,可以灵活调整为“以四个标准品读课文——以故事波澜概括三段情节——以行文思路解读一个句子——以事实评论两个人物”四个环节。以下是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品读四个标准

口诵心惟乃学习文言文的必然一途,在进行常规字词教学、疏通全文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对文章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文意,加深理解。诵读要有四个标准:即连贯、停顿、语气及语调。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2.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3.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久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5.同学们严格按照“连贯、停顿、语气及语调”的相关要求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采用诵读法,进行“正读”,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二、概括三段情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论战”故事有几条线索?(2)“论战”故事有哪几段情节?

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都有一段故事情节。第一段情节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段情节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段情节写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也可以概括为:战前分析、战中指挥、战后总结。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讨论本文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www.xing528.com)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解读一个句子

以行文思路与内容重点解读一个句子。梳理全文的思路:以“论战”展开对话。“论战”的原因、过程、结果都说明肉食者之“鄙”,曹刿之“远谋”。由文章题目入手,通过“题眼”——“论”确认课文的文体。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地向曹刿请教。

明确:课文标题的题眼是“论”字,即“论述”之意。但我们不能由这个“论”字就简单认为它是一篇议论文,事实上,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找出记叙的要素并根据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找出这些“情节”所要支持的“论战”观点,不难发现,全文中最需要解读的一个句子就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师生讨论:

(1)曹刿为什么要求见鲁庄公?

(2)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全文中哪些材料能反映出曹刿的“远谋”?

师生明确:

第一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做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第二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曹刿并未轻敌,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曹刿的远谋,体现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四、评论两个人物

1.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2.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师生明确:

本文标题是“曹刿论战”,曹刿无疑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但文中庄公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就一无是处,我们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形象。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