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粹语文:以人为本的美育序列研究

纯粹语文:以人为本的美育序列研究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在审视作文教学的现状,从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及创新精神的高度上,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美育作文序列训练实验”。“实验”把训练序列点放在完整的系列的形式中去研究。“想、说、写”的“结合”体现在“序列训练点”上。“实验”从整体性出发,把训练的每一个“序列训练点”放在一定的系列之中,使之结构化、层次化并构成序列。

纯粹语文:以人为本的美育序列研究

一、实验缘起

鉴于作文教学本身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训练的无序性等问题,以及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而忽略了作文的主体——人在写作中的作用的现实,我们认为,从“人”“文”结合的角度指导作文教改是有现实意义的。“人本修养”与“文本训练”相结合,相促进,并产生教化作用,最终使人格与文章都有所进步。所以作文教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建立一个崭新的作文训练体系,尤其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对写作教学作宏观把握,并提出操作层面上的技术性策略。另外,作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已经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作文教学如能“披文入情”,在作文教学中突出美育的形象性,然后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再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美,以美启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文本(作文)中的育人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作文中饱含人文因素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美育作文训练,这与新课标的精神是一致的。作文教学离不开“训练”,新课标中又多次强调“体验”活动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故很有必要架构一个既能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作文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又适合本地区学情的美育平台——由若干个美育训练点构成一个作文训练序列体系。基于此,在审视作文教学的现状,从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及创新精神的高度上,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美育作文序列训练实验”(以下简称“实验”)。

二、实验界定

实验从审美层面开展作文训练。具体表现为:作文主体审美意识的投射——按审美的规律对作文的完成——审美风习标准在作文中的展现——审美标准在再创造中的逆向反馈。结合“人本”与“文本”的关系,作文活动抓住审美,写出“作文的美”和“美的作文”,达到作文教育的“本位”。序列训练点作为“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是育人的平台。从训练者的角度讲,叫作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新课标的精髓。新课标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因此“实验”训练体系的构建过程是由师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来实现的,而训练点也应是由一系列教学事件生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情境中获得充分的发挥,从深层来说,这是教育本质在更高的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复归。

“实验”是把人文性作为作文教育的标的,以“美育”为契合点,把作文训练的“工具运用”与以人为本的“人文负载”有机结合的有效课改尝试。首先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学理想目标。一方面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过程视作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这种洗礼心灵的工程;另一方面则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主体需求之中,融入生命的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之中。“实验”与人本美育结合,做到作文教学“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实验”把“序列训练点”看成一个整合体,并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的目标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紧扣教材,构建以总目标为作文人本教育(“人本美育知能修养训练”),以大目标为作文文本教育(“文本美育基础表达训练”、“应用评价检测的选拔训练”)具体目标序列,每个目标分为若干训练专题,每个专题又确立若干个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实施不同层次的作文序列训练计划,使其系统、全面地达到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理论依据

1.系统原理。“实验”把训练序列点放在完整的系列的形式中去研究。在内容上,它囊括了作文课堂教学设计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的策划和要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独特体系,并且充分地体现现代作文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使之不再是某个层次和方面或某个流派的“部分”设计。“实验”根据系统论原理,明确“序列训练点”是同一系统中的子系统,把它们“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按教学文体归纳出48个“序列训练点”——作文知能美育点,并且把每一个“结合点”放在一定的序列之中形成系统,从整体上把握,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训练,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2.优化原理。训练内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实验”能优化作文教学的“入”和“出”的关系(“入”就是要塑造形象,锤炼语言,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出”要求在训练中形成自己对作文活动的审美愉悦的阐发、评价及质疑,进而形成一种艺术化的审美能力,获得终身的审美教益)。包括:①“序列训练点”与新大纲、新课标、新教材的优化组合;②语文能力(审美思考、口头表达、文字表述等)与作文实践的优化组合;③主导与主体的优化组合。

3.迁移原理。美育的情感性原则、形象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及创造性原则与作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统一的,美育的人本理念与作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的一致性使知能迁移有了基础。“实验”的主要框架为它们彼此迁移提供了条件。

四、实验特点

1.具体性。“想、说、写”的“结合”体现在“序列训练点”上。某些“序列训练点”还可以作更具体地划分。2.序列性。“实验”从整体性出发,把训练的每一个“序列训练点”放在一定的系列之中,使之结构化、层次化并构成序列。3.兼容性。“实验”重视进行作文知能的概括、作文动能的探源、作文技能的延伸及作文渠道的探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使作文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4.灵活性。开放的系统和与时俱进的操作创新:时间上不搞一刀切,训练标准、难度可根据对象调整,教材与训练序列可灵活沟通。5.操作性。“实验”不仅在宏观上提出训练的原则、序列和思路,而且在微观上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及“序列训练”的载体、步骤、方法和课堂教学的参考模式流程。训练有载体,操作有要求。作文课程的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也有利于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www.xing528.com)

五、实验安排

根据高中生作文心理特点及作文能力发展规律,依据新课标对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把“实验”的48个训练专题放在高中3年内完成,平均每学年完成16个训练专题,每学期完成8个,每学期的训练点实际以8次主题作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考虑到新教材按文体安排的实际,在训练阶段的侧重上,高中一年级主要侧重文本美育基础表达训练,二年级主要侧重人本美育知能修养训练,三年级主要侧重应用评价检测的选拔训练。对于常规作文技法的训练则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始终,应用文体结合教材设置和教学进程适时进行。

时间规划:高中三年完成48个“训练序列点”。具体为以下几个阶段:

高一为第一阶段,主要完成16个序列点,包括:⑴记叙之美;⑵描写之美;⑶抒情之美;⑷说明之美;⑸论证之美;⑹修辞(润饰、锤炼、取喻、激趣)之美;⑺意境之美;⑻意象之美;⑼寄托之美;⑽拓思之美;⑾积材之美;⑿架构之美;⒀内蕴之美;⒁外化(表现、再现)之美;⒂塑造(形象)之美;⒃渲染之美。

高二为第二阶段,考虑到高二年级是中学教育的主要阶段,主要完成19个序列点,包括:⑴剪裁之美;⑵衔接之美;⑶观察之美;⑷妙悟(体悟)之美;⑸想象(联想)之美;⑹借鉴之美;⑺创新之美;⑻文体之美;⑼规范之美;⑽质量之美;⑾速度之美;⑿逻辑之美;⒀交际(应用)之美;⒁系统之美;⒂信息之美;⒃传播之美;⒄增智之美;⒅陶冶之美;⒆熔铸之美。

高三为第三阶段,考虑到学生毕业的实际,主要完成13个序列点,包括:⑴目的之美;⑵原则之美;⑶方法之美;⑷操作(劳动)之美;⑸评价之美;⑹个性之美;⑺传统之美;⑻文化之美;⑼艺术之美;⑽生活之美;⑾发展之美;⑿理念之美;⒀做人(教育、归化)之美。

操作要点: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作文课。训练一般在两节作文课上进行,第一课时,下发训练材料进行“单项训练”,包括写作技能传授和针对技能点的“想、说、写”训练。第二课时,进行“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现场主题作文,考查学生对作文技能的综合运用。教师可在适当时间抽取上、中、下三类作文进行讲评,其余作文先由学生互评,老师最后终评。训练要求课内外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活动课:引导、扶持学生创办文学社,办手抄报,编排课本剧,举办“写作经验交流会”,鼓励投稿,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想”“说”“写”,做到作文教学“内涵”与“外延”的有机统一。

六、实验过程(略)

七、实验评价

1.文本评价。有三大指标:⑴规范指标(文章规范美);⑵质量指标(包括内容质量、主题质量、结构质量、语言质量四个方面);⑶速度指标(作文效率美)。

2.人本评价。通过作文主体的人格个性的凸显和精神品质的外化,达到人性修养的目的。有两大指标:⑴知能指标(包括智力质量、品德质量);⑵审美指标(情感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