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字献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请”字的一些句子,一般的教学参考书或习题的注解中或含糊其辞,或避难就易。都简单理解成“请让我……”,表示请求的语气或所谓的外交辞令。此类理解似乎通顺,但细想却有悖情理。请看下列句子:
“臣请完璧归赵”如译成“我请求完整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虽能译出蔺相如谦恭敬上的请求语气,但译不出他主动请缨的决心。
“臣请就汤镬”,如译成“我愿意把我放在油锅里煮死”,虽能译出蔺相如的一种从容赴死的心理准备,但译不出他完璧归赵的自信。
“五步之内,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如译成“我距离大王不满五步,请让我把颈上的鲜血溅到你的身上吧”,虽能译出蔺相如表敬的“外交辞令”,但译不出他智勇双全的应变策略和舍生取义的凛然气势。
此类疑难翻译(都见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还有很多:
《左传·僖公三十年》:“子犯请击之。”如译成“子犯请求袭击秦军”,虽能译出子犯的要求出击的祈请态度,但译不出果敢决断的才能与精神。
《国语·越语上》:“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如译成“过去吴王夫差当着各国诸侯侮辱我们的国君,现在越国也已克制够了,希望报了这个仇。”虽能译出说话者的祈使表敬的语气,但译不出他急于报仇的愿望和决心。
《史记·项羽本纪》:“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如译成“现在十分紧迫了!请允许我进去,跟他(刘邦)同生死!”虽能译出樊哙向张良请示的口气,但译不出形势的紧迫与樊哙“与之同命”之忠勇。
……
那么,“请”字的具体语义是什么?
二、“请”、“将”互训
古汉语的造字和释义有转注之说,就此思路,我们可以查考古籍中的相关语证:
《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十三经注疏》引《毛诗正义》:“将,愿也。”郑玄笺云:“将,请也。”高亨的《诗经今注》也注曰:“将,请也。”《实用大字典》(中华书局,1983年9月):“将,几愿辞也。”(www.xing528.com)
《诗·郑风·将种子》:“将种子兮,无逾我里。”《毛传》:“将,请也;种子,祭仲也。
《诗·小雅·正月》:“将伯助予。”《毛传》:“将,请伯长也。”《实用大字典》(中华书局,1983年9月):“将,请也。”
《穆天子传三》:“将子无死。”《经籍籑诂》(成都古籍书店):“将,请也。”
在音韵上查考:通“请”之“将”要读“七羊反”,《广韵》:“七羊切”,《集韵》:“千羊切”,清母阳韵。与“请”双声,上古皆读清母。“请”读耕韵,音值大致是[eN],“将”读阳韵,音值大致是[aN]。两字语音关系很近,属双声旁转。后世之《将进酒》中的“将”,约定俗成读“qiāng”,义为“请”,这也应算互训之一例吧。
看来,“请”“将”是可以互训的。
三、“请”字新解
“将”通“请”的书证屡见,但“请”通“将”的语例少见,而且故训难找。理解文句,存疑是一种态度,能尝试解疑则应是治学之一途。笔者认为,既然“请”“将”可以互训。上述疑难语例中的“请”字又都有“将”字所含的各种意思和语气,不妨在下列语例中把“请”当“将”来理解:
“臣请完璧归赵”中的“请”就是表决心,句子可译为“我将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五步之内,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中的“请”可以理解为一种表示威慑的语气,句子可译为“在五步之内,我将要把颈项里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可译成“现在十分紧迫了!我将进去,跟他(刘邦)同生死!”
“子犯请击之”可译成“子犯将要袭击秦军。”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可译成“过去吴王夫差当着各国诸侯侮辱我们的国君,现在越国也已克制够了,将报这个仇。”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即耳闻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书·食货志·论积贮疏》)一句中的“请卖爵子”,可以理解为“朝廷将要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将要卖子女来度日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