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阿莱汉姆向后妈“学”语言的事:
俄国最受爱戴的作家和幽默大师肖洛姆·阿莱汉姆,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十三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他父亲给他和姐妹们找了个后母。后母又带来了几个孩子,由于家中人口多,收入少,日子过得很艰难。他后母为人刁钻厉害,经常打骂孩子。尤其对阿莱汉姆,动辄开口咒骂。而他既不顶嘴,也不生气,却很注意听后母骂他的话,并偷偷地拿个本子把后妈恶毒的语言记录下来,如:
“吃——让蛆虫把你吃掉!”
“叫——让你牙疼的叫起来!”
“缝——给你缝寿衣!”
“写——给你写张药方!”
“记——把你记进死人的名册里!”
“有——让你有所有的溃疡烂肉!”
这些口语尖酸刻薄,很有特色,给阿莱汉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竟然记下了厚厚的一大本。后来,肖洛姆·阿莱汉姆把这堆骂人的词语按俄文字母顺序编成一部小词典,名之曰《后母娘的词汇》。这对于他逐渐形成了犀利、幽默、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起了一定作用。以后,每写到尖酸刻薄的骂人话时,他总要翻翻这个本子。他的书信体长篇小说《美纳汉·孟德尔》就因此被高尔基称赞为“绝妙的好书!”
这又使我想起现代作家柳青“打醋”的故事——(www.xing528.com)
终南山下皇甫乡的商店里,顾客盈门,人们都排着队等候买东西。在这里落户的县委书记柳青也站在队伍里,他身着对襟便服,手拎一个小竹篮,篮子里放着一个醋瓶,看样子是要打点醋。排队的人们闹哄哄的,说着笑着,习以为常。柳青对这些说笑却格外新鲜,因为这种无拘无束的闲谈,是在讨论会和采访中无法听到的。这些最原始、最朴素的细节和语言,都是他创作时最宝贵的生活素材,也是他时时都要注意调查搜集的。
柳青光顾了听人们谈话,当轮到他买东西时,他竟忘了自己到商店来干什么,愣在那里不动。售货员说:“柳书记,轮到您了,买点什么呢?”柳青这才恍然大悟,赶忙对身后的人说:“噢,噢,你们忙,你们先买吧!”他边说边退了出来,重新排在队伍的最后,又开始仔细倾听人们的闲谈了。
很多同学感叹自己在书面表达中文思枯竭,言语枯索。与别人的交流也显得言辞干瘪,没有表现力,很是苦恼。怎么办呢?上面的两则故事也许对我们有些启发。
加强语言修养,最要紧的是必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人民群众的语汇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俗语,是雅言的母语!朗朗上口的成语习语、优美丰富的形容词修饰语更是语言的精华。最生动的语言往往是在生活中学到的,语言表达要丰富生动,就要收集采摘生活中的“活的”语言。语言灵感来源于生活,美的语言当然也可来自民俗语、影视语、网络语、广告语、短信文化语等。
为了交流的需要,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在生活中积累语言。为了写作,我们积累语言不仅注意数量,还要讲究语用规范,重视语言的形象性逻辑性感情色彩等。有些人说话口若悬河,语似流珠;有些人的写作被戏称为“码”文字,思如泉涌,文采斐然,这肯定都与表达者良好的语言素养有关系。要想成为语言天才,头脑中的语词似乎没有够用这一说,应越多越好,要用到老,学到老。
学习语言,要长期积累。要注意积累那些清新、朴实、生动、形象、本来就带有文学色彩的群众语言。赵树理曾说过:搞写作的人,就像百货门市部的主任,要时常购进货物,不要等货架上的东西卖完了,再去进货。即使有时购进的是冷货,暂时卖不出去,也不要紧。时间长了,总有一天能卖出去,学习群众的语言也是如此。同是“山药蛋派”的重要作家西戎也持有同样的观点。积累语言的途径很多,只要用心体会、认真领悟,不断积累,一定能提高语言修养。
学习语言,要多听多记。所谓多听,就是要随时随地运用听觉器官捕捉语言信息。同时要多做点笔记,把听到的生动的群众语言记下来。当然,这并不排斥从书本中汲取语言营养,但要有创新。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靠心“记”,做到谙于心,熟生巧。当偶有一个绝妙的词、精彩的句子时,赶紧提笔记下它,哪怕一鳞半爪也好,记下来,就是一种学习,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然后在使用时发挥灵智,活学活用,使之出情出彩。有同学在自己的家庭生活语言中“找”修辞格,总结出了“奶奶用修辞格”,有同学整理了小表弟的成长语言“记录袋”,这都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
学习语言,要赶紧趁早。华罗庚教授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学生时代就应加强对语言敏感性的自觉训练,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勤学苦练,早日见效,语言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在习得语言、养成语风文风的同时,也可激发思维,陶冶心智,这将对人一生影响甚大。文学家巴金和数学家苏步青,都曾谈到少年时代丰富扎实的语言积累对自己后来发展的意义。所以,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抓住机会不断让孩子早体悟,勤训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说得精妙,写得精彩,当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少了,新教法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似乎过时了,语文课的语文味也确实变淡了许多,对语文教材文本的涵咏体悟也似“后妈”日渐远去。鉴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拾阿莱汉姆向后妈“学”语言等一些老话题,应该不算陈旧俗套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