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2006年甘肃省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全面展开。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次改革来得更加彻底,是一次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课程重建。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几年的实验和探索,已进入由点到面、实验推广的关键阶段。对学校而言,必须以新课改为契机,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效益,逐步形成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体系,以推动我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
但课程改革实验毕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课程改革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已成公开的秘密,这对开展新课程改革无疑是个警醒。南京市的高中课程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高考升学率却大踏步后退,学生不答应了,家长不答应了,社会也不答应了,因为在普通人眼中,高考的升学率仍是衡量高中教学质量的标准,仍是目前衡量高中教育成败的圭臬。又据中新江苏网(南京2005年11月2日)报道,来自广州、重庆、天津、成都、武汉、长春等六城市名校的100多位校长齐聚南京,和南京的校长们就高中新课程改革进行研讨。研讨会上,众位校长不约而同“炮轰”当前高中新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课改能否深入推开表示忧虑。校长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1.新教材编写有问题,课堂容量太大,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2.学生负担加重,新课改离初衷越来越远。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出现了加班加点,朝七晚九的现象,高三的备考压力加大。3.高考配套问题,特别是出现了“教”和“考”的分离。课程改革与高考在本质上不应该是冲突的,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没把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处理好。相反,如果搞好了这个衔接,将有助于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有助于学生在高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出高素质的个体,这与课改的初衷、高考的选拔目的就统一起来了。
看来,要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实现预定目标,同时要能和国家衡量高中教育教学质量、选拔人才的高考指挥棒相衔接,还需要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和高考衔接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更需要教育研究者本着“开放、兼容、务实”的精神,把加强对高中课程与高考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因地制宜地推进课程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于语文学科,更是存在“语文难教”、“语文是课改的老大难”、“误尽天下苍生的是语文老师”等说法。虽然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反映了语文课改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而且在事实上,确实也存在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高考脱离的问题。一线老师对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足,一方面是语文课程改革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的问题,还有推进高中语文课改与语文高考的认识态度问题,当然还存在开展语文课程改革与高考衔接的能力问题等。因此,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高考衔接”这一课题,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开发和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加强高中语文课程建设,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正确有效地应对高考,对于完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增强高中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校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高中语文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生活与社会的联系,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对地方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本研究是在本地区内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环境复杂、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探讨高中语文课改与高考如何衔接的策略,做好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与语文高考工作的双丰收。这正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题成果应用前景相当可观。同时,这一研究涉及现代课程理论、教育哲学、课程社会学、教育文化学、课程史等诸多学科,可以说是一种交叉的边缘学科,反映了当前学术发展的前沿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填补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空白,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高考衔接的策略研究,其实质是对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即立足于本区域范围内,在高中语文课程实践过程中进行与高考相衔接并产生效益的策略性探讨。课题研究的中心词是“高中语文课程实施”“衔接高考”。
对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含义的理解,是影响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策略选择的一个基本因素。关于课程实施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对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这种观点是将课程方案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实施就是一个执行的过程。作为课程执行者的学校和教师,应当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项目。而实施的效果如何,决定于课程执行者对课程方案的理解水平和落实程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课程实施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决定使用某种新的东西),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因此,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本课题中“课程实施”取后种理解。
课题中的“衔接高考”,是指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落实语文高考中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做到高中语文学习的“学”“用”结合。把“课标”“大纲”“考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并产生社会效益。研究将致力于将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和契机,缩小推进高中语文课改与语文高考之间的差距。因此,本研究中,将对课题所在学校进行目的性抽样比对。同时,由于在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推进阶段,不同类别的学校在改革的参与度、办学方式和效果,甚至在社区环境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本课题研究认为有必要进行校际分类比对,以便实践指导更具针对性。
研究目的是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探讨区域性、阶段性的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尽可能地实现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初衷,尽可能缩小专家设计的理想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室中真正发生的变化”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与高考之间的距离,并最终借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契机,试图为区域性高中语文新课改实践提供一个较实用的参照,达到全面提升本地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至2009年,普遍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与教学观,摆脱片面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自觉地、积极地实施素质教育。
2.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教材中心”的教学现象,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语文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树立新的质量观。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功能以及改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功能,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育质量。
5.提高教师参与高中语文课程管理的意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能力,创立有本地特色的课程管理机制,使备考性课标校本课程成为本地课改实验工作的亮点。(www.xing528.com)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难点)
1.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以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和高考需要为出发点,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课题所在校2006~2009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2009年高考的实践为依据,进行为期三年的高中语文课改实验。着重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与语文高考衔接的相关问题,并以是否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为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探索本地区高中语文课改与高考衔接的策略,并逐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体系框架。在四个方面入手:(1)调整、优化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2)编制和试验有特色的地方高中语文课程;(3)建设特色高中语文备考校本课程;(4)完成高中语文课改性备考教材。
具体内容包括:
(1)高中语文课改与语文高考脱节的原因与对策
高中语文课改推进过程中出现与高考脱节的状况,有不同学校教育基础差异的原因,有学校所属地区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落实的因素,但最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导致脱节现象出现的政策性、观念性等因素。通过教育政策的调整来推动教育的均衡化最为现实,也最有效。本部分的研究将通过对课题所在学校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的调查,结合高考备考的情况,了解本地高中语文教育失衡的基本表现,致力于探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给学校高考带来的不均衡因素的新增长点,并就消解高中语文教育不均衡现象寻求对应策略。
(2)高中语文课改与语文高考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由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复杂性,由于语文高考任务的艰巨性及重要性,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和学校之间的脱节现象,在新课程实施指导方面,普遍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反过来高考是目前检验课改成败的标准,高考又对高中语文课改起着导向作用。故本部分的研究将致力于探讨高中语文新课程给学校高考带来的变化,语文高考对高中语文课改的制约等问题。使学校在推进高中语文课改和高中语文备考上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能使课改推进高考,也使教育科研、行政部门明确学校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的真正所需,并就新课程推进的指导工作提出制度化建议。
(3)地方高中语文课程与特色高中语文备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新课程的实施必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学校、教师、学生新课程下主体性的解放与发展已是必然,校本高中语文备考性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是建立在主体地位解放的基础上。该部分研究将通过深刻领会高中语文新课改精神,以高中语文课改精神为导向,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高中语文新课标校本备考教材的试验教学,开展高中语文新课程与高考衔接的研究。关键是把高中语文课改与高考衔接起来,尝试开发适合本地学情的校本高中语文备考性课程,包括教育环境、教材、课时、学法等的调查与改革等。也力图探讨主体地位的提高与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成长之间存在何种对应关系。
(4)实施新课程前后的教育(高考)质量比较研究
本部分研究分两步。一是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现状评估。主要看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学习方式的呈现、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统一质量测评考试成绩记录等。二是对实施新课程后的教育质量的再次测评。必须把握好量化测评、质性评价的科学性。测评指标与现状评估时一致。鉴于新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学校发展状况的巨大差异,注重质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手段的应用。
2.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由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本身就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要形成一整套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智能发展;既注意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又注意人的个性特长,适合新课程、新理念,并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高中语文教学载体与模式,创设信息化、开放性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因为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对高中语文的备考辅导本身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课题,而这又要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衔接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故很难找到一个“和谐”的结合点来物化研究的依托。再加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语文教学的简单化、语文教学的功利化、人文关怀的淡化、课程结构的模式化等现实冲击,课题研究的人本目标和文本目标的实现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