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十八大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审议通过的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文件之一,也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以及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政策的基础上,又一次从国家层面推动大学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不是“双一流”建设的起点,而是再出发。[48]
1.转变大学发展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我国对高校的院系调整、重点大学政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与学科建设等都是政府计划下的产物,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逻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发展,高校的自主性意识逐渐增强,一所高校发展的好坏更多取决于其自身对发展机遇的把握以及获取资源、运用资源的能力。政府对学校也由过去的“计划”走向“规划”,高校因此也获得了更多自主发展的权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高等教育所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其实质就是政府的规划与高校自主建设的结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就是在这种“规划”和“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双一流”建设的新行动。相比过去政府规划性的重点建设政策,“双一流”涉及的建设范围更广,即指向各大高校,也可以指向某个院系或者某个学科。
综上所述,“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导向是扶优扶强,把原来的面向少数院校的专项投入转向面向所有院校的竞争性投入,由原来的重点支持大学转向支持学科建设。这种措施强调了高校的自由竞争,大学的“985工程”“211工程”并不是其“身份”的名片,也不是获得资源分配的必然条件。“一流”的评价机制破除了以前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身份壁垒,其真正的目标在于大学以及学科发展百舸争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2.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协同建设
一般说来,大学的发展有两个逻辑:一是自主和历史地发展;二是追赶和模仿性发展。从我国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大学的建设起步晚、制度基础薄弱,因此,西方国家或日本的一流大学便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追赶的目标或模板。但是,何谓一流?一流的标准和高校发展的目标如何制定?有学者从“自身实力论”“社会贡献论”与“社会主观评价论”等三类评价标准出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及国际声誉的一个综合概念。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且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被国际社会公认的大学。[49]
当前,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有三个: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报大学排名(THE)和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QS大学排名。ARWU的指标包括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科研成果和教师人均表现等四个一级指标;THE的指标包括产业收入、教育/学习环境、文献引用、研究和国际影响力等五个一级指标;QS的指标包括学术同行评价、全球雇主评价、教师人均论文引用指数、师生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师等六个指标。尽管三大排名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学生质量、科研成果和教师质量是三大排名指标体系的共同之处。(www.xing528.com)
近年来,美国基础科学指标(ESI)学科排名和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可和关注。ESI学科排名分别依据总被引次数、论文总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三种方式来衡量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学界影响力;QS学科排名注重学科的综合性评价,包括全球学术声誉、全球用户声誉、篇均被引次数和高被引指数等四项指标。目前,我国大学学科排名综合了这两种评价体系,一般采用学术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评估的标准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50]。
“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成果及科研实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学还是学科,“世界一流”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相比较的概念,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必须采用国际化的大学或学科标准,同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特色化标准。“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51]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处于转型的关键路口。如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如何促成整个教育的现代化,最终达成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目标?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国家层面推动大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即贯彻落实“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转变我国大学的发展模式,实现大学以及学科发展的百舸争流盛况,让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协同共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使其不仅具备很高的研究水平,对社会能做出重大贡献,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可以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与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现代大学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与标准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高等教育是具有共同的价值内涵和价值理念的,大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为人类福祉做贡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是解放人和完善人的,而不是用技术和实利来束缚人和限制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臻自由个性,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因此,高等教育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尊重我国国情,把握时代特征。[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