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措施:《高等教育学》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措施:《高等教育学》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尽管这个阶段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方案,改革基本处于零散状态,但是高校的教学秩序恢复稳定,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开始走上正常轨道。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课程的多样化。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措施:《高等教育学》

课程是实现教育标的基本途径,而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如果不进行课程改革,那么任何教育改革都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1.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22]

有学者指出:高校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1)调整与恢复阶段(1978—1984年)

20世纪80年代,世界新技术的浪潮席卷全球,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生产力被人们逐渐重视,相应地,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在追赶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受到普遍重视。这个时期的高校课程改革在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参照20世纪60年代初的课程计划,结合形式发展需要,解决了高等教育“畸形发展,比例很不合理,文、法、商比重太小”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精简内容、增加自学时间和选修课比重,加强实践性课程,并建立了考试、考查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试行学分制。尽管这个阶段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方案,改革基本处于零散状态,但是高校的教学秩序恢复稳定,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开始走上正常轨道

(2)积极探索与尝试阶段(1985—1992年)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明确规定了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这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从宏观层面引入微观层面,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由“浅隐科学”发展为“显性科学”,高等教育课程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二是课程体系由以专业为单位的单一模式转向“3+1”的综合立体模式;三是课程设置更具弹性和灵活性,选修课比重提高、种类增加,课程之间出现渗透。

(3)高潮与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该文件指出:“要基本稳定基础学科的规模,适当发展新兴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下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各结构要素的比例关系,注重各要素自身的优化,而且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积极调整各专业门类的纵向结构,力求使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之间在学生数量上保持一个动态的恰当比例关系。

2.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有学者从知识观转变的角度,探讨当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问题和措施。因为知识与课程紧密相关,知识不仅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更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总体来说,当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www.xing528.com)

(1)大众化

有学者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不仅仅是简单的量变,更会是深刻的质变。[23]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基本趋势:一是注重课程的基础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知识成倍增加。但是基础知识不容易老化,是整个知识体系中最稳定、最持久的。注重基础知识既是应科技知识更新之变,为终身学习、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也是应专业转化、职业和岗位变动之变,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二是凸显课程的发展性。在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上,基本抛弃精英教育阶段以少数杰出者为教育对象,以及通过一次性教育培养高、专、深人才的课程目标,重新树立了面向大众的教育目标和以动态、发展为特点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开发上,以高校教师为开发主体,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充分挖掘、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内容上,基本摒弃主要考虑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较少考虑学生好奇心、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潜力的发挥的做法,在课程实施上,改变了精英教育阶段“教师中心论”的教学观念,贯彻公平价值取向,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师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真诚交流,最终实现双方的自我发展;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了精英教育阶段以单一课程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终结性评价机制,逐渐建立一套将知识与理解、能力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作为评价维度的评价机制。三是重视课程的多样化。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规格更加多样化,学生的需求更加个性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课程的多样化。

(2)现代化

高等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课程实施的可控性等。要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现代化,应当以人为本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培养人才的整体功能,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的: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24]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有三件:第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教会学生如何思维;第三,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此外,要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的现代化,一方面各高校要强化通识教育,拓宽课程体系基础,在一些美国高校的课程里,基础理论比例逐年增加,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占据总课时的85%,但专业课只占15%;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重视对学生统合思维的培养,设置课题中心课程等。

(3)综合化

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和研究性,打破分科主义的界限,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实际运用是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在众多模式中,德国的科学教育综合实践(practicing intera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模式,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方案,英美倡导的并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的“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 technology-society,缩写为STS)课程,[25]中国的素质教育课程、博雅课程、研究型课程与案例课程等共同掀起了一场综合取向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人类已经步入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教育、科学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世界观和社会观、知识观与科学观、教学观与学习观的变化必将推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向着综合化的方向迈进。

(4)国际化

面向世界,开设国际化课程,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的目标中都提出要培养世界的本国人才,如“世界的美国人”“世界通用日本人、富有国际性的日本人”等。因此,面对时代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型的新人才,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必将具有国际化的时代特征。各大高校要重视国际主题的新课程的开设,重视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建设,关注外语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等,以培养出能够敏锐察觉当今世界、处理世界事务、正确对待本土文明,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还呈现出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课程方向的人文化、愈加重视隐性课程等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