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生命活动,而师生关系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1.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44]师生关系可以被概括为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石,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效果。
2.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受教育目的、任务制约,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风尚都将影响师生关系。在大学教育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并且以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和沟通为前提,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45]
(1)民主与平等
高等教育史上,师生关系的演变经历了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师生平等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的师生关系趋向于民主与平等。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占有量和前瞻性的差距正在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讨论、双向学习,既是学习上的朋友,也是知识探求道路上的伙伴。
(2)“一对多”的关系
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使得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师生比例进一步拉大。在高校教师数量有限而学生数目剧增的背景下,高校师生关系形成了“一对多”的新特点,讲座式授课成为大学教学的主流形式。
(3)现实与虚拟相结合(www.xing528.com)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普遍的交往媒介。师生之间的交往甚至教与学都借助于网络媒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从教师的电子教案中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教学平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安排研究课题,以及进行与教育相关的各项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以网络为载体,师生关系由单一的现实状态变为现实与虚拟相结合。
3.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类型
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或心理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结构体。这个关系结构体包含: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深层的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关系在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场域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分析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他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成为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
第一,教育场域的师生关系。教育场域的师生关系是指在课堂、学校等教育场域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教育场域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结构形成的前提,没有教育场域的师生关系,就没有其他场域师生关系的发生。另外,教育场域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带有明显的职业性质,师生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共同达成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目标,是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功能属性的关系。
第二,情感(心理)场域的师生关系。情感(心理)场域的师生关系是伴随着教育过程并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行,通过内心体验和感受建立起来的情感(心理)关系。情感(心理)关系受到师生个体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良好的情感(心理)关系对教学关系起到推动作用,民主、亲切、轻松、和谐、合作的师生情感关系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师生个性品质的提升。然而,师生的情感关系不是一般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必须建立在教学关系基础之上。
第三,法律(伦理)场域的师生关系。其中,法律场域的师生关系是指在相关法律法规下教师和学生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法治社会,法律法规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大学师生关系的法律意义越来越丰富。而伦理场域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伦理关系是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职业道德的体现。
第四,日常生活场域的师生关系。日常生活场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存在关系,是一种你—我关系。在这种存在方式下,人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物。它所关心的不是关系的外在功能,而是生活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制度意义的师生,是人与人的相遇,教师和学生都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此外,日常生活的师生关系也具有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五,不同场域师生关系的联系。师生关系是一个结构体,不同场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现实中是彼此交织在一起展开的。不同场域的师生关系又是相互独立的,要分清场域,区别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