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实际意义的高等教育活动后,也就有了从事这一活动的高等教育教师。进入中世纪以后,正式的高等学校——大学的产生,促成了正式的高等教育教师的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的文化与科技、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关键。
1.高等教育教师的角色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以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角色在社会学理论中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具体的个人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角色可以由不同的职位和岗位担任,职位、岗位和角色的综合表现形式就是相应的职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和角色说明书。
教师角色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是教师根据相对稳固的社会文化预设的期望,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外在表现出来的教师群体的行为模式。教师以这种特定的预期为标准或追求,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照预设的期望从事有关活动,以期得到社会对自己作为教师角色的认同。[1]而古代荀子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而教师是传授“礼”和践行“礼”的示范者。[2]
(1)教师的社会化角色历史更迭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实则,教师的社会化角色在中西方的不同时期经历了阶段性的更迭演变。
教师的社会化角色在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相应的演变,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一方面,以智者为师。在智者出现以前,西方古代道德教化和知识传承,以古希腊为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诗歌和戏剧等艺术这样的大众传播方式实现。直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智者运动”盛行,涌现出一批职业教师,情况才有了改变。而正如美国哲学家弗兰克·梯利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中所言,智者这个词原来指聪明而有才能的人,但是,在这个时期它指的是职业教师。作为智者的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他们拥有比同时代一般人更多的知识和智慧,或一些特定行业的技艺或技巧;他们传授的内容主要为辩论、演讲、修辞等。哲学家苏格拉底便是该时期颇负盛名的智者,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40岁以后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另一方面,以导师为师。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导师,而不仅仅是教师。教师和导师的区别在于,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导师则把教育做人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卢梭在其著作中指出:“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3]
我国教师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各个时代,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时期对教师的社会角色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这四个时代分别是:古代及封建社会早期;科举制度后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首先,在我国古代及封建社会早期,我们可以将教师的社会角色称为“圣贤”。所谓圣贤,是圣人和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物。具体而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如至圣、画圣、医圣、书圣、智圣、武圣、酒圣和史圣……而贤人则指贤明有才德的人。如《说文》有言:“贤,多才也”;《庄子》有言:“以财分人之谓贤”。那么在该时期教师何以成为圣贤?唐代韩愈在其《原道》中指出:“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之道,为之君,为之师。”在远古时代,由于生活条件恶劣,能干的人往往更能脱颖而出,教其他人如何战胜自然,生存下去,由此这些人便既是社会的领袖,又承担着教师的社会角色。通常来说,作为圣贤的教师有以下特征:其一,教师在这一历史时期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其二,与社会地位和声望相对应的是教师必须具备超人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其三,教师所教的知识基本上属于原创性的知识,为了人类的生存,他们所教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并带有很强的生产性。[4]而有关教师是圣贤的论述在古文经典中数见不鲜,诸如《荀子·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大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其次,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将教师称作“卫道士”。此处的卫道士指在封建社会时期维护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人。封建社会的教师作为政治伦理的布道者和文化的传播者,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故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该时期的教师主要通过教育目标的政治化和教育内容的规定性等来捍卫其卫道士的身份角色。其中,教育目标的政治化主要指自学校产生之后,我国一直保持着“学在官府”“以吏为师”的传统。尤其当科举考试成为选士、做官的唯一途径之后,无论官学抑或私学都完全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继而,“学而优则仕”成为教育亘古不变、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教育内容的规定性主要指该时期的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即封建伦理道德经典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颇负盛名的如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与古代学子的仕途理想与政治伦理联系密切。总体而言,该时期作为卫道士的教师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始下降,唐朝韩愈在《师说》中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二,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原创性和生产性,更多的是解释与复制先贤圣人的著作。其三,教师由于其自身地位与素质的滑落,逐渐论为一个劣等职业。[5]正如,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指出:“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甚有,宋朝郑思肖在其著作《心史》中的惊人阐述:“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可见,该时期教师身份地位的沦落。
再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教师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主要是“公仆”的社会角色。所谓公仆,是指为公众服务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新形象。教师被视为具有忘我精神、奉献精神的服务者,在当时人力、物力、财力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国家只能以教师的奉献换来教育的发展,以教师的牺牲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从而促进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作为公仆的教师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方面,甘于清贫,心系学生,甚至抱病坚持工作,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奉献精神,是人民群众心中光荣而伟大的教师。正如中国版乡村女教师王生英,纵使因幼时患脊髓灰质炎落下残疾,仍以顽强的意志扎根山村30余载,为了让山区孩子更好地学习登门授课,以及将自己的家改造成“复式教室”。另一方面,具有“无我”的高尚品质,甚有“师生情大于亲情”的说法,且该时期涌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公仆形象,如蜡烛、春蚕、园丁等,反映出教师的一种“无我”的精神。正如中国著名人民教育家于漪,坚持教文育人,从学生实际出发,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的教育理念,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纵使教师重要、伟大,教师职业光荣,但在鼓励教师具备服务意识与牺牲精神的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拔高教师作用,更不能以牺牲教师个体的基本利益为代价。[6]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牺牲精神值得弘扬,但切不能以牺牲教师的职业基准为前提。
最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作为教学人员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被视为具有专业属性的专业技术人员。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其中教师(教学人员)则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信念、教师知识结构、教师能力体系、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师职业道德五个方面。
综上可见,在不同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特征。
(2)现代高等教育中教师的角色
首先,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即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中,应以教学为本[7]。高校教师将科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各种课程和学术活动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欧洲大学倡导的“自由教育”和美国大学倡导的“通识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凸显的创造型人才,不单要“成才”,更要“成人”。在大学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和职业选择或人生规划起着关键的作用。[8]就此而言,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责任重大,理应把教育者的角色放在一切工作的第一位,处理好教育教学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有效落实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高等教育教师是科学研究者。自1809年柏林洪堡大学创建以来,科学研究就已成为大学的中心工作之一。研究任务也对高等教育教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学术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数额成为对高校教师评聘和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或标准。但评价机制看重的是论文的数量和层次、科研项目的档次和经费数额,至于其具体效果如何、社会效益如何,不是考核的内容。相应地,研究者也成为高等教育教师的代名词。[9]由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强,高等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也必须体现高深学问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换言之,高等教育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问和崇高的人格,否则难以胜任大学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等教育教师必须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10]并且,在大数据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着愈发深刻而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教师须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把研究所获得的最鲜活的学术知识带到大学课堂,引领学生富有想象地对高深学问进行探讨,让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中人格与知识俱增。
最后,高等教育教师是服务者。高等教育教师作为服务者,有两层含义:一是为社会发展贡献才智,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二是为社会发展贡献思想,引领社会正义与公平,成为社会代言人。[11]一方面,从教师的社会性来说,服务社会是教师专业内在的职责和精神,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一流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师的学术性也要求其从事学术知识的应用活动,将学术理论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社会科技发展的生产力。因此,高等教育教师也是一个服务者,开展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学术报告、发展规划、政策论证、咨询建议等活动,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实际上,教师作为服务者获得的回报往往也是丰厚的,不仅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还能收获一定的教育影响力和社会声望。另外,高等教育教师在运用学术知识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还能发现实践和学术理论无法解决或还未发现的问题,从而激发教师进一步开展综合学术研究的潜力和动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开展社会服务而发现的相应问题或现象可以成为不错的教学案例或素材,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理论向生活实践转化的重要性。纵使服务者的角色在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上会对高校教师产生巨大吸引力,但大学教师切不可为了扮演这类角色,而忘记了本职工作和基本角色——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工作者。
2.高等教育教师的任务
与高等教育教师的角色相对应,高等教育教师的任务也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
(1)作为教育者的任务
教育者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培养人才是大学教师的第一要务。而其教育任务,主要分为“教学”和“育人”两大板块。
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师要履行其教学义务,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能。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高校扩招计划的相继落实,高校教师的教学职能也在随之不断变化。首先,高校教师从课堂“独奏者”转向“伴奏者”。教师在传统教育中以知识的独占者和传授者的身份被看作知识权威。[12]当下,大数据高速发展,教师不再是高深知识的独占者,学生亦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了解到最新、最全的学科资讯。并且,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对高等教育传统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冲击。高校教师必须跟紧时代步伐,革新自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满足大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需求。其次,高等教育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向“智能开发者”转化。当下,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以教授已有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13]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教学能力,还需具备唤醒或激发学生实践创造潜力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具备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再次,高等教育教师从单纯的“指导者”转向“指导与合作者”。[14]因此,高等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其传统的“教师中心”理念,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其兴趣爱好与合理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真正高效地学习。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师要履行育人义务,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教师要厘清我国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故而,我国高等教育教师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培养人更应为国家的人才质量把好关,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时代杰出青年。因此,高等教育教师绝不能把教书和育人割裂为二。正如《礼记》一书中早已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并且,高等院校的“双一流”建设也需教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方向。“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5]可见,高等教育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党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式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身作则,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树立一个良好榜样。(www.xing528.com)
(2)作为研究者的任务
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指的是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已有的优秀人类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技能,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创新知识、发展文化。作为研究者的大学教师有相应的责任与任务。这种责任与义务可以从多方面来描述。首先,高等教育教师应遵守科学研究道德,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学术规范和道德,为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树立学习的标杆;其次,高等教育教师应坚持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方向,即高等教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不仅要促进科学理论的革新完善,还能转变成相应的科学生产力,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以及全人类的繁衍生息。高校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和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增加科研产出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培养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
(3)作为服务者的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有着愈发密切的联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据此,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之余,应努力促使个人的学术研究、科学创新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作为社会服务者的大学教师,要承担社会服务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其责任的核心就是通过社会文化批判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通过大学教育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通过科学研究成果与实践结合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作为现代大学的教师,不仅要在大学校园组织教学、参与科研,还要以“学者”“专家”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创新创业等方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然而,不恰当的社会服务会危害纯正的学术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就指出:“大多数人担心的是,技术应用开发项目会模糊大学作为知识和学术探索中心的义务,因为它会使学术研究事业带上一个强有力的新动机——追求商业效益和经济效益。”[16]而更深刻的忧虑则在于,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这种新关系是否会使科学失去其自由,使大学的理念和理想发生异化,“技术转让领域新出现的问题之所以令人不安,不仅仅是因为它可能会改变大学内学术研究的惯例,而且还因为它对学术研究的中心价值观念和理想构成了威胁”[17]。可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能任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还需高校教师正确对待、合理选择。
3.高等教育教师劳动的特点
高等教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内容的专业性和高深性、过程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成果的不易评价性、时空的无限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群体性等。[18]
(1)高等教育教师劳动内容的专业性和高深性
大学是知识传递和生产的场所,高等教育教师承担着知识生产与传递的责任。大学教学内容不是笼统的知识,而是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具有专业性和高深性;大学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于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探寻宇宙的奥秘;大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个别性和不确定性,其研究成果是生成的、建构的,而不是预设的;大学教学内容具有组合性、地方性、实践性,是核心知识与地方知识的结合,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地方生产实践需要联系紧密;大学是“传递和创造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大学教学内容就是“各民族中比较深奥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关技能”。因此,大学的教学内容并非一般的知识,它具有专业性和高深性的特征,是在一般文化知识、技能基础上形成的,不仅包括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还包括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高等教育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认为,简单劳动是指不需经过专门训练,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即可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可以从事的劳动。而高等教育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大学生、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级的专门人才,其教育工作具有学术性和探索性,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创造性。[19]
高等教育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这是因为:第一,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思想、情感、理性以及一定的生活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青年或成人。故而,学生来源、经历、年龄不同以及在生理、心理发展及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形成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劳动过程的艰巨性和不确定性。如若高校教师没有积淀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很难应付学生日益个性化、多元性的学习需求。第二,高等教育教师劳动的职责是多方面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既要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使他们适应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这些复杂繁重的职责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自身艰苦细致的劳动去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第三,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能力需要是复杂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转化能力。这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科研能力,还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群体协作能力,从而更好、更快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广、宣传出去,达到产学研结合的理想状态。第四,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具有时空无限性的特点。实则,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掌握、改变其劳动对象,把人在发展上的无限可能转化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要求的现实性,其所需付出的实践精力是难以估算的。[20]因此,高校教师还需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践行动和综合能力给学生做积极的示范。
高等教育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教育中的新情况层出不穷,各种文化和学术观点相互激荡,要求教师工作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从而去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向学生传递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艺具有深、广、新的特点,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不仅要在教学和科研中掌握、运用本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艺,而且还要主动探索创新本学科领域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新技艺。第二,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开展创造性工作。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情感和意志,帮助其将所学知识转为智力和能力。第三,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术创造力作为智力支撑。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都要求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创新,以革新科学技术和文化,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正如,世界上许多有突破性的科学理论和尖端技术是大学教师提出的,许多关键性的应用科学技术问题也是由大学教师解决的。[21]
(3)高等教育教师劳动成果的不易评价性
高等教育教师的劳动成果主要是学生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成果。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效性。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进步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测评,而且并非所有科研成果的效用都能立竿见影。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仅体现在其大学时光中,更体现在其毕业后漫长的人生中。科研成果对学科发展的理论关照以及投入社会实践转为科技生产力的过程也具有长期性。可见,高等教育教师劳动成果具有不易评价性。评价高等教育教师的工作既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又要考虑其科研成果的潜在效益和社会价值。因此,高校教师管理者不能过分追求精细量化的管理方案,更不能轻易地对教师的劳动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应体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挫伤教师劳动的积极性。正如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
4.高等教育教师劳动的素质要求
第一,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历来有重视师德的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崇高的师德,以对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有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认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热情和崇高的使命感。教师在个人品格上要自信、坚毅、正直、诚实、谦虚、廉洁、守纪,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广博文化知识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2]与此同时,精深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其个人专业发展,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专业,从而激发其学习内驱力,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因此,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既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也需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第三,过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科研是高等教育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教师知识的更新和对学生的培养都需要教师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因此过硬的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高等教育教师社会服务者的角色,也要求其具备相应的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参与相应的校企合作项目,努力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良好的身心素质。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中,高校教师唯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才能胜任长时间、高强度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社会服务工作。除了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高等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交际能力等。[23]
5.高等教育教师的社会责任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并在这个层次上形成它的目标、规划、结构,表现出它的功能、性质、地位。为了履行其功能,高等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设立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进行的。对高等教育的功能讨论,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只是“开发和培养人的智力和能力”,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价值”,然后再由人到社会上去外在表征其功能。但那是间接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只能是“培养人”。另一种对立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科技的等多种功能。[24]而高等教育教师作为其功能发挥的实施主体,有着自身特有的社会责任,对高等教育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责任所体现的是基于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对置身于其中的不同社会成员应尽义务的不同期待和角色要求。个体的社会责任直接源于不同的社会分工,特定的社会分工角色决定了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所体现的就是分工角色所产生的,社会对置身于其中的不同社会成员应尽义务的不同期待和要求。[25]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加速时期,面临着深度、广度和难度三重难题。社会转型直接关涉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无疑,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需要高等教育教师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参与到对于这些公共问题的商讨之中,对这个转型过程进行研究,体现出专业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共关怀,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高等教育教师需要基于自身的存在方式和角色要求承担起应有的学术使命,践履相应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