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1]秉承不同的哲学观念的教育思想家都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教育哲学思想。无论中外,抑或古今,高等教育都会因其秉持的教育哲学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理念的澄清往往要基于教育哲学的视角。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于种种复杂原因,高等教育理念存在着范畴的对立与冲突,诸如综合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研究性教育与应用性教育、自由教育与公民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等。在这些冲突与对立的表象背后,实则是高等教育哲学观念的冲突与对立。英国学者迈克尔·艾伦在其著作《大学的目标》中曾指出,高等教育哲学存在人文主义教育哲学与职业教育哲学的对立。他还列举了其他情况的对立,如哈佛大学在《哈佛报告:大学的性质和目的》中指出高等教育哲学经典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对立、巴茨和克莱明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卡内基委员会的功利主义与复兴主义的对立、伯吉斯的自治性与服务性的对立、布鲁贝尔的认识论与政治论的对立等。[2]其中起统合与支配作用的可以归结为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都曾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主流,在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二者开始转化与相互融合,如功利主义者所倡导的专业教育逐渐得到理性主义者的认可;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家克拉克·科尔与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等倡导功利主义的学者也认识到理性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教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理念,反思高等教育思想在社会变迁中的抉择,可以使我们更为准确地理解和科学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根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总体而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是高等教育哲学中的两个主要流派,在高等教育理念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基于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
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历经古希腊时期、启蒙运动时期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与推动,有其丰富的内涵。首先,传统理性主义的思想家都认为世界是合乎理性的,是由必然的因果联系构成的秩序,人的理智可以认识世界的规律性和必然联系。其次,按照理性主义的观点,人是理性的动物,追求享乐和人生幸福是合理的,而且只有合理的享乐和合理的利己主义才是合乎道德的。最后,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与经验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知识,理性主义认为最好的生活是遵循理性指导去生活。[3]
基于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认为,高等教育是理性的产物与发展理性的工具,并把大学看作探寻知识与寻求真理的场所,其宗旨是探索普遍真理和完善人格。这种求真与求善的欲望出自纯粹理性的驱动,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不计功利得失,探索纯粹的知识和学问。基于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秉承古希腊传统的自由教育精神,认为高等学校要把培养自由的人、完人和全人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此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学生的理性,重视自由教育或普通教育,让学生在宽松而又丰富多彩的环境中进行内心和智慧的训练。秉承理性主义的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纽曼、洪堡、弗莱克斯纳和赫钦斯等学者。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源自中世纪的欧洲,正是理性主义复苏的产物。爱尔兰杰出学者约翰·司各脱提出理性和启示都是真理的来源,但二者万一出现矛盾,就应该把理性置于启示之上,从而吹响了理性主义复苏的号角。唯名论和唯实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两大派系,前者主张个别事物是实在的,共相、普遍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而唯实论则认为共相、普遍是最实在的,个别与特殊都从共相与普遍而来。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论争也加快了理性主义复苏的步伐。中世纪的学者们也接受并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思想,重视理性和经验在探索真理和知识中的作用,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世纪大学的理性主义强调学术和理智训练,倡导辩论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主张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19世纪初期,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就是基于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产物。它的创立者——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作为科学学术机构,其目的就是发展理性,大学只需要按照科学活动本身的需要,为科学而发展科学,而无须针对社会某项具体功能来证明它存在的意义。洪堡以其新人文主义思想而著称。他认为大学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是享有一定程度自治和学术自由,并由师生组成的共同探索高深学问的学者团体。他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对科学的探讨和对人才的培养。在科学探索方面,他主张大学应进行纯知识、纯学理的研究,反对大学进行应用性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他继承了古希腊自由教育的传统,特别强调普通教育在培养完人中的作用,他反对把人培养成机器,主张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完人。关于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他提出了“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教育原理,要求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4]
同样在19世纪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也是理性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绝对捍卫者。他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明确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是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考所有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的有效保护力量;是智慧之府,世界之光,信仰的使者,新生文明之母。在纽曼看来,大学要以培养绅士为主,提倡自由教育传统,反对专业教育,主张向学生传授普遍的完整知识。他秉承理性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传统,重视智力训练,认为大学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制定标准,按照标准并根据所有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另一位不得不提及的坚持理性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他曾在《美国、英国、德国的大学》中,对功利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认为大学是学问的中心,而不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尽管在一定背景条件下,大学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进行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必须以一定的理性分析和价值观念为基础。他认为大学就应该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探究问题的兴趣、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推进各种具体事物的能力的社会精英。在理性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弗莱克斯纳倡导自由教育,但是他并不反对专业教育。(www.xing528.com)
美国另一位坚持理性主义而抨击功利主义高等教育哲学的著名教育学家是赫钦斯。他认为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和探索学术的社团,是独立思想和批评的中心,而不是国家工业和社区发展的服务站。他指出:大学是社会所有机构中,唯一能做理性思考,寻求建立基本原理的地方。[5]他认为大学所培养的是一种理性的、有道德的、具有精神存在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充分发展。他同样也倡导自由教育或普通教育,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
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产生于中世纪大学,并逐渐发展演变,在13世纪至19世纪中叶这5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理性主义的支配下,大学以探索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坚持自己的个性,不为外部力量如社会政治、经济的力量所左右。理性主义者强调大学是一个独立的按自身规律发展起来的机体,大学的主要使命是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这种研究不能受社会发展变化的直接影响,必须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进行。在理性主义者看来,人永远是教育的对象,人的个性发展和传播理性知识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他们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与职业性,主张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职业做准备。正如弗莱克斯纳所主张的:“大学应该成为探索知识、解决问题、高水平地训练人的严肃机构,不能忙于各种各样互不连贯的事情……使自己庸俗化、机械化。”[6]
2.功利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
功利主义是18世纪到19世纪在英国等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功利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哲学或道德哲学。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在功利主义哲学的引领下,不仅将高等学校看作探索真理的场所,更强调高等学校要适应时代变化、满足环境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功利主义高等教育理念主张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者或专业人才,主张培养社会的公民或社会成员。功利主义高等教育理念反对将高等学校看作“象牙塔”的传统理念,反对强调“为了学术而学术”,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
英国的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实验的始祖、功利主义思想的启蒙家弗朗西斯·培根主张:大学的宗旨在于探讨事物的本源和它们运行的秘密,并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以使一切理想的实现成为可能。[7]培根认为,大学应承担起培养科学人才的职责,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给学生提供和“象牙塔”一样的温暖环境,使其游离于目标,阻碍其发展。坎贝尔、布洛姆和边沁等人一起创办的伦敦大学是功利主义在高等教育理念上的典型代表。伦敦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功利主义哲学相呼应,反对古典大学的高等教育理念,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理性主义高等教育理念,反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的知识价值观。伦敦大学把教育与职业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现代化的应用性课程。
功利主义哲学流派在美国则是以实用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865年,康奈尔大学的创办者埃兹拉·康奈尔曾指出,创办一所任何人在任何学科都能获得教学的机构,这至今都是康奈尔大学的办学宗旨。以强调通用性而闻名的康奈尔大学课程计划——“康奈尔计划”,便体现了康奈尔的办学思想和精神。[8]克拉克·科尔也是美国当代在高等教育理念方面一位典型的工具主义者。他在其代表著作《大学的功用》中也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理念。多元化巨型大学理念的提出,目的就是适应多元化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多元化需求。他认为高等学校应该为民主社会培养“有效的公民”。他所倡导的多元化巨型大学,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大学的必然要求。[9]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的高等教育理念与科尔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指出: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修道院式的封闭机构,而是变成沟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社会组织。[10]
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功利主义高等教育理念把大学看作探索真理的场所,但大学对真理的探索不是出自纯粹理性的驱动,不计功利得失,相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付环境的需要。高等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受教育者的幸福。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功利主义者大都主张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者或专业人才,主张培养社会的公民或社会成员;在教育内容方面,主张为职业选择做准备,加强大学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秉持功利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不应该成为脱离社会的“象牙塔”,而要求受教育者应该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并且推动社会发展。[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