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到以“山水”为主题的传统乐曲,当之无愧的应属古琴曲《流水》。仅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描绘型乐曲。但本曲的真正审美内涵既不在描绘高山也不在刻画流水。为何如此说呢?我们尽可从此曲作者伯牙与钟子期的历史典故中窥探乐曲的真谛。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知音”的历史典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辙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吕氏春秋》卷十四《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物足复为鼓琴者。”在中国很多古代音乐文论中都提到这个经典的“知音”故事。此后被多方演绎,甚至改编成了小说。
从历史上来看,对琴曲《流水》的赏析,从未将写实性的再现高山流水之形象作为乐曲的审美标准,而都是将“觅知音”的内在情志作为乐曲审美的最高境界。随着乐曲的不断传承和演变,不同时期的《流水》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而如今之《流水》中最为典型的地方就是加入了“七十二滚拂”的写实性手法。我们并不否认这一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古琴的音乐表现力。或许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写实性手法的加入,使得《流水》成为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但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著名琴家高罗佩先生非常注重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诠释古琴曲。在其新著《琴道》中,开篇便论述了我国音乐的传统观念,并将此作为研习古琴音乐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在其论著的第四章中重点介绍了“琴曲的含义”,其中就包括这首家喻户晓的《流水》。高罗佩先生着重地强调了上述“知音”历史故事对于思想传统的深层联系。故从本质上来讲,我国标题性音乐作品注重理解琴曲《流水》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个故事或许包含了琴学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一点,即非常强调古琴音乐含义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对于琴曲《流水》而言,不论是演奏还是欣赏,都要以表达一定的含义为中心。而这个含义的核心毋庸置疑要到“知音”的历史典故中去寻找。从上述《列子·汤问》所记载的历史典故中可知,伯牙在琴曲中所传达的审美信息是一种内心的“情志”,这种情志是借流水之势、高山之形来进行抒发的。也就是将主体内心情感比附于自然界之高山流水。这显然是一种以物寓人,讲求“比德”的审美方式。从传统文化角度而论,只有按照“比德”的审美方式才能领略琴曲《流水》的真正含义。正如高罗佩先生所言:“(‘七十二滚拂’的音乐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古琴音乐表现力的多种可能性,但对于研究中国音乐并无价值。”高罗佩先生这一观点或许有些“偏颇”。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对琴曲《流水》的赏析绝不能以写实性的再现流水之形象为准则,彰显人文意蕴(知音之情志)才是琴曲《流水》的审美真谛。(www.xing528.com)
此外,刘承华在《中国音乐的神韵》中指出:“这首乐曲写的是水的流动之态,但要传达给人的不仅仅是水流之态,而是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精神气质和哲理意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和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滚滚洪流的文化内涵。在这种人格化的描写中,无疑体现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象征比德的审美倾向。”也就是说,乐曲的审美目的并不在于真实地刻画流水之势,而是将人的内在品德和精神气质与流水之势、高山之形相比附,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讲求以物寓人的“比德”审美特性。
通过上述的花木之精神(梅花、幽兰、莲花、松树)和山水之音(高山、流水)的审美方式可看出,这类乐曲总是通过自然之物的客观属性来暗喻审美主体的思想情志和内在品格。“倾向于将主体所要表现的人伦情感、内心追求、社会思考等非自然的内容转化为对自然事物的描写。”在这种审美方式中,主体所要表现的自然事物绝非是单纯的客观物象,而是不自觉地附有了审美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内在气质,成为具有精神气韵和伦理品德的“比附物”。这主要是受我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古人在对自然物进行审美观照时,始终将伦理道德、精神品质等观念作为审美的原则和基础,将自然物的外观特征和客观属性加以人格化、伦理化、社会化。因此,虽然我国传统乐曲中存在大量以自然为主题的作品,但其中很多乐曲(如《梅花三弄》《幽兰》《听松》《流水》等)在审美上并未突出描绘性,而是表现出极强的比德性,从而凸显出我国传统音乐“以物寓人”、注重“比德”的审美特征。由此,在演奏或者听赏我国传统乐曲时,不能仅仅盯住其“自然化的标题”,还要从本质上认清其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也就是说,只有以“比德”的审美思维去欣赏和审视此类音乐,才能获得真实的、符合文化传统的审美内涵。
总之,我国传统音乐的比德审美特征是对儒道思想一种审美性映射。儒家推崇“人伦道德”、道家亲近“自然山水”,正是二者的结合与互补促成了我国传统音乐以物寓人的比德审美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