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语言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表现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语言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表现作用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些强调语言节奏的说唱、朗诵性音乐中,中国语言节奏则更体现出重要的表现作用。在种类繁多的中国音乐节奏中,尤以自由散节奏和弹性变速节奏更具特色。此外,诸如“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吹”之类的节奏也很具中国音乐的戏剧性节奏特色。戏曲音乐的成套唱腔组织和板式布局,也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对音乐宏观节奏有序把握的独特见识……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语言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表现作用

中国既有节奏很随意的音乐,也有很注重节奏的音乐,如绝大多数合奏性音乐和舞蹈性音乐等,都很注重节奏。否则,音乐的演奏或舞蹈的表演就不容易统一。更有一些音乐主要不是通过旋律线条结构,而是以节奏的表现为主导,如锣鼓曲等。民间“闹红火”,戏曲表演以及情节进展等,也要通过锣鼓控制节奏。在一些强调语言节奏的说唱、朗诵性音乐中,中国语言节奏则更体现出重要的表现作用。在种类繁多的中国音乐节奏中,尤以自由散节奏和弹性变速节奏更具特色。此外,诸如“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吹”之类的节奏也很具中国音乐的戏剧性节奏特色。

广泛采用数列节奏控制,也是我国音乐的特色之一。类似苏南吹打乐中的“金橄榄”;“鱼合八”等节奏序列组合的音乐,在我国早就大量存在,而在西方,却被认为是到了20世纪才被普遍使用的新思维、新技术(指序列音乐思维和序列音乐技术)。

在河南曲子《大起板》及河北民间乐曲《放驴》中,也都含有音乐节拍、节奏及材料的按数列控制递增、递减等手法,连民歌中也能见到数列结构的影响,如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句法,即采用“3+2+1”小节等差数列陈述。(www.xing528.com)

速度布局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宏观节奏。大量通过“散—慢—中—快—散”等变速节奏组织音乐的方法,早在我国汉魏时期就已有雏形,发展至唐宋大曲时更为成熟。这种传统速度布局套式,后来渗透到我国民间器乐演奏的各个方面,成为我国套曲结构的重要组织因素之一。早在15世纪之前就出现的我国维吾尔族音乐木卡姆也是一种大型套曲类型,其音乐的速度布局也多从散板开始,之后通过较慢的速度迂回逐步加快,直至在欢乐的歌舞高潮结束。在主要是文人音乐的古琴曲中,采用“散起—入调—入慢—复起—散出”等速度弹性变化布局陈述音乐者,也屡见不鲜。戏曲音乐的成套唱腔组织和板式布局,也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对音乐宏观节奏有序把握的独特见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西方古典音乐的分析要注重和声与调性布局的话,那么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析,更要注重它的宏观节奏布局(即速度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