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卡拉OK的兴起与它的具体含义。其中“卡拉”是“空”或者“不存在”(空无,日语为から)的意思,“OK”是日语“管弦乐团”一词英语转读后(orchestra)的简写开头两个字母[1],合起来意指唱歌时没有真正的乐队伴奏,只有影音伴奏。通常是在录影带之类的储存媒介上,没有主唱人声的音乐伴奏同时,在电视荧幕上同步播放有着节拍提示的歌词,然后由参与者边看着歌词边持麦克风唱歌。卡拉OK本质上说是一种伴奏机器,演唱者可以在预先录制的音乐伴奏下参与歌唱,而不需要随时都有乐器演奏者陪伴左右。卡拉OK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声音美化,包括通过和音和混声,当再与音乐伴奏结合时,就变成了浑然一体的立体声歌曲,就算是再没有音乐天赋的人也能够发挥出超常的水平。这种伴奏方式,给那些天生五音不全的歌唱爱好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愉悦。那么为什么卡拉OK会起源于日本,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卡拉OK是二战后日本对世界的三大发明(方便面、动漫、卡拉OK)之一。
井上大佑是卡拉OK的发明人。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井上在日本兵库县西宫市担任沙龙乐队的鼓手,为了让乐队节约演奏成本,他便发明了伴唱声轨和可携式麦克风,也就是后来卡拉OK的雏形。不到三年,卡拉OK开始大行其道,大公司纷纷剽窃井上的创意,推出自己的机型。等有人建议他申请专利时,已经为时太迟。井上承认:“我从没想过申请专利。”
其实卡拉OK的创意在井上1971年发明8-Juke[2](八声道点唱机)前就已存在了。而所谓的8-Juke不过是一个红白两色相间的木箱而已,只是箱子里装备了麦克风、放大器和八音轨的卡带播放机,而仪表板的设计也是相当时尚前卫的,并且全部用英语标示(当时日本人非常迷信美国的技术),这种内部简单的设备一下子俘获了整个日本娱乐市场的心。井上一开始仅仅以这部原型卡拉OK作为无歌手乐队的鼓音伴奏,以减轻乐队乐手们的压力,井上说:“我是乐队里最差的一个,我完全没有音乐技术可言,所以他们让我担任乐队经理。我想,为什么不用机器来代替我们所做的?”
图70 家庭卡拉OK(www.xing528.com)
随后在他们所在的沙龙中,有些顾客希望自己也能使用这台伴唱机器去唱歌。于是井上又想到,可以借机器强大的伴奏功能,去为乐队开拓一片新的生存空间。接着,在他的鼓吹下,六位乐队成员组成了一家名叫“新月”的公司,自己手工制作了11部8-Juke伴唱机,并出租给当地的酒吧,想唱歌的人只要花100日元,就可以借助电视机大小的唱机点播一首伴奏。这个价钱在当时相当高,但自得其乐的消费者们却很是愿意把钱花在这上面。井上说:“没有卡拉OK,几乎不可能像专业歌手那样,在完整的背景乐队伴奏下唱歌。在以前,那是梦想。”
30年后,卡拉OK已经走进了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娱乐市场。新月公司与大企业之间的搏杀持续到了1987年,他们不断推出更加便捷、性能更好的卡拉OK伴唱机。然而包括井上在内的卡拉OK企业都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音乐存储介质的技术革新。随着光盘驱动器和CD、VCD光盘的相继诞生,原来复杂笨重的磁带必然面对无法自处的尴尬局面,于是无论是井上还是日本其他的电子企业都发现,对磁带式卡拉OK伴唱机进行改进已经不必要了。当然,井上大佑对于世界娱乐业的贡献还是应该被人们所铭记的,他的发明使人们用相对低廉的成本便可以获得较为专业歌唱的机会,他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与甘地和毛泽东相提并论。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权,导致他必须靠单纯出卖自己生产的伴唱机来赚取微薄的利润。但是,井上还算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说,他从来不后悔损失专利权,而即使专利权让他在80年代大发利市,他也很可能过度扩张到其他投资,使他在日本经济衰退后留下大笔债务。井上说:“我从未买过土地、股票、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证,什么都没有。除了参加葬礼外,我从不穿西装、打领带。”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卡拉OK伴唱机才随着西方文化的浪潮一起涌入中国。当时中国对于这种新兴的伴唱机的态度和日本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当时的普通中国人而言,卡拉OK无疑是一种绝对的奢侈。中国第一批卡拉OK伴唱机出现在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助式的伴唱机。它带有两个麦克风和一个钱箱,不把钱放进去,机器就不会播放伴奏音乐,麦克风也不起作用。它一般出现在文化宫或者酒吧中。这和日本一开始推出卡拉OK的情形很像。后来就发展成为KTV包厢伴唱机的雏形。一种就是歌厅伴唱机。当时中国都市的第一批歌厅产生在深圳、上海、北京等沿海开放城市,而中国的第一代流行音乐人有很多也是在那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时很多的歌厅都有驻唱歌手,但是不一定请得起乐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外来品的卡拉OK伴唱机便与这种需求一拍即合。当时很多第一批下海经商的富人,会用攀比点歌费的形式来炫耀自己的成功。因为有了这种神奇的伴唱机器,歌手们可以在一夜之间唱遍整个港台金曲榜。到了80年代末期,北京的酒吧(更准确说也应该叫歌厅),开始出现了单独的伴唱包间。这种卡拉OK包间起源于日本。在日本,有些中老年人,怀念自己青春时代的美好时光,希望通过演唱旧时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又不便于在众人面前演唱,于是这种特为他们开辟的小型的卡拉OK包厢,就应运而生了。这种形式很快在日本流行起来,1991年,开始传入中国。那时卡拉OK包间在中国同样也是奢侈的象征,据说上海早期包间的最低消费都在万元左右。到1992年,有些歌舞厅加装了摄像系统,用编辑机可把自己演唱的镜头投放在屏幕上,也可将它投影在屏幕的各种不同位置上。目前,北京不少歌舞厅可把客人演唱的歌曲,制成录音磁带和录像带,提供给演唱者。2008年,中国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小的便携式卡拉OK机——恋歌派,比日本号称世界最小的儿童便携式卡拉OK机“Hi-Kara”还要小。恋歌派是一款集听歌、看电影、唱歌、练歌、学歌、拍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随身唱数码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K歌已经不再需要走进歌舞厅、KTV包房了,恋歌派达到了随时随地K歌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