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外,卢沟桥旁,抗日的烽火燃遍了神州大地,四万万华夏儿女摒弃前嫌,会聚在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战旗之下。大批爱国青年和音乐工作者奔赴延安,使得原本偏远落后的延安一下子成为全国进步文艺的中心。延安音乐的主要形式是大合唱。1939年由冼星海创作的《生产大合唱》与《黄河大合唱》及其演出的成功,标志着延安大合唱时代的到来。其中《黄河大合唱》可被称为抗日救亡运动最强音。这部作品最初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把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其中《河边对口曲》至今仍为国人所熟知。
河边对口曲
(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
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对唱,轮唱)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
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
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www.xing528.com)
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
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
(合唱)
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
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
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
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在其后又出现了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金紫光创作的《青年大合唱》、鲁艺音乐系集体创作的《保卫西北大合唱》、麦新等创作的《红五月》、李焕之创作的《女大大合唱》、吕骥创作的《凤凰涅槃》、杜矢甲创作的《蒙古马》、陈紫创作的《抗大大合唱》、李伟创作的《生产四部曲》等合唱作品。1942年安波等人创作的《七月里在边区》更是一部具有鲜明的陕北民间特色的合唱作品。延安大合唱创作在当时各解放区及国统区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并随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合唱作品。当然,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大合唱。他们充分发挥革命的主观能动性,自1943年春节,延安率先掀起了群众性“秧歌运动”,在原有的抗日歌曲的基础上,结合陕北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秧歌戏,创造了一大批经典的秧歌新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这些秧歌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红色歌舞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中鲁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红色乐舞已经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在民主主义革命音乐先驱的引领下,中国的无产阶级艺术家们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逐渐摸索创造出了一套植根于普通劳苦大众的艺术形式。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随着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也随之变成了中国都市的主流歌舞形式,甚至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型红色歌舞史诗。
当各个领域都开始了战斗,文艺界也不例外。当时文学界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一批电影人则克服重重苦难拍摄了一大批抗日爱国影片,如《中华儿女》《气壮山河》《还我故乡》等。音乐界也不甘人后,代表人物有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导师黄自。
黄自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批不可多得的音乐人才,这些年轻音乐家后来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的基石,如贺绿汀、刘雪庵、张曙、谭小麟、丁善德、陈田鹤、向隅、江定仙等。他的个人创作也是成绩斐然。黄自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他创作了一大批以唐宋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点绛唇》(王灼)、《南乡子》(辛弃疾)、《花非花》(白居易)、《卜算子》(苏轼)等曲,在词曲韵律、曲调关系、音乐意境的刻画,以及旋律的展开与和声的色彩方面各具特色。抗日战争爆发后,黄自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学生为东北义勇军募捐演出,并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创作了《抗敌歌》《赠前敌将士》《九一八》《旗正飘飘》《睡狮》《热血歌》等抗战歌曲。
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沿着边区秧歌新剧的足迹,解放区的人民又创造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新歌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45年上映的《白毛女》,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全国农民阶级的觉醒。“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清晰地向历史宣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劳动人民要彻底砸碎被封建社会强加在身上的枷锁,古老的中华民族即将迎来彻底的解放。除了音乐新剧的创作,一大批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的红色经典歌曲也诞生于这个年代。解放区的抒情歌曲如《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朱大嫂送鸡蛋》《三套黄牛一套马》《大生产》《纺棉花》等,民族风格特征和生活气息都更加浓郁鲜明,反映了音乐家在向民间音乐学习中产生的新的创作活力。在全国解放斗争胜利形势不断发展中,不少歌曲也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决心为建设独立、民主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如《民主建国进行曲》《铁路工人歌》《我们是民主青年》《我们工人有力量》等,充满着朝气,反映了一种迎接新中国的欢乐感情。解放区音乐工作者还创作了不少反映解放区民主、团结新生活、军民鱼水关系及人民群众对党和领袖浓厚感情的作品,如《跟着共产党》《我为人民扛起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新民主主义进行曲》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等,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同时在国统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文艺力量,也在积极为中国的和平民主而努力。他们同样创作出一大批“反独裁、反内战”的进步音乐剧和歌曲。尤其是在高涨的学生运动中,进步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在斗争中起到了团结鼓舞的作用,学生面对国民党军警镇压时高唱《你这个坏东西》《茶馆小调》,在游行和被捕入狱后则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受到全国革命形势的感召,有些群众性歌咏团还排演起解放区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农村曲》以及《黄河大合唱》,甚至秧歌。其他一些战斗歌曲如《跌倒算什么》,及讽刺歌《古怪歌》《五块钱》亦被广泛传唱。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统区的人民不愿意再陷入一场骨肉相残的内战之中,人们用赵元任的《老天爷》、孙慎的《民主是那样》、罗忠熔的《山那边哟好地方》和董源的《别让它遭灾害》等一批民主革命时期的歌曲来表现自己心中的苦闷、愤怒和对民主、未来的向往。费克的说唱叙事歌曲《茶馆小调》对国民党对外消极抗战,对内积极反共、压制民主的反动政治,进行了很生动的揭露。此外,抒情歌曲方面,像汪逸秋的《淡淡江南月》、刘雪庵的《红豆词》等在知识分子中流行一时;林声翕的《满江红》、马思聪的《控诉》、谭小麟的《别离》等歌曲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作品,在音乐史上留下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