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毛毛雨》有着这样传奇的过程:一次偶然的机会,黎锦晖先生受邀请去杭州演出。行程过半,黎先生在友人的陪伴下放舟西湖,面对湖光潋滟、山色空蒙雨,先生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绝妙的旋律,便草草记下几笔,反复哼唱欲罢不能。于是黎先生也顾不得友人的盛情,中途匆匆离去,回到下榻的旅馆,连夜完成了一代名曲《毛毛雨》。《毛毛雨》的首唱是黎锦晖先生的爱女黎明晖。明晖活泼伶俐,极具歌唱天赋,毕业于两江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就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一首《毛毛雨》就如同为她量身定做,借此当时19岁的她很快在乐坛声名鹊起。不久《毛毛雨》伴着明晖甜美的嗓音红极一时,很快就在百代录制了唱片,满上海街头到处都能听见甜美温柔的歌声,就连商店也安置了留声机或收音机,通过大喇叭播放,借以招徕顾客。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了无数人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中国流行音乐最早最值得回味的滋味。
然而囿于时代的局限,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毛毛雨》的歌词,其感情表达也非常细腻大胆,比如:
毛毛雨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奴奴呀只要你的心,哎哟哟!你的心。……
桃花江
我听得人家说: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不错!),果然不错!我每天踱到那桃花林里头坐,来来往往的我都看见过。(全都好看吗?)好!
(男)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不瘦也不肥,百年成匹配!
(女)好!桃花江是美人窝。我不是美人,你也爱上了?(www.xing528.com)
(男)好!桃花江是美人窝。爱你比那些美人好。
(合)好!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颜色好,比不上每人娇!
这些歌词和明清两代的时兴民歌相比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其实在民国时以《毛毛雨》和《桃花江》为代表的“黎氏情歌”也常常难逃被查禁的命运。但对于黎锦晖开创的情歌王国,除了应有的批判外,必须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识。首先,这些情歌艳而不淫,俗而不恶。从上面两段歌词中可以看出,其中描绘的男女之情确实是相当直白炽烈,但在这赤裸裸的情爱背后,却包含着最为纯洁的爱情。浅俗的语言未必不是真理,黎先生曾经讲过:“每天傍晚我看到男男女女拿着吉他,在椰林里面唱歌跳舞,非常迷人,就想起家乡湖南的桃花江。”他保有赤子一般的感情,在他看来人间之爱最美之处无须隐晦做作,最简单的语言才能表达最为真挚的爱恋。所以,作为欣赏者只需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灵去品味,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禁忌防备。其次,这些歌曲的创作目的并不是要为了宣扬情爱,而是要为自己的音乐教育事业赚取资金。如果排除这些歌词的因素,单独考虑旋律和曲调的话,这些歌曲其实都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一首风靡大上海的《毛毛雨》只是黎先生音乐成就的一个缩影,黎先生对于中国都市音乐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其对于儿童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探索。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都市音乐如果还停留在成人娱乐层面,那么无疑是不完整的,也注定没有未来。黎先生敏锐地意识到,都市音乐,甚至是中国音乐的未来都取决于儿童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黎先生的音乐创作是从儿童歌曲开始的,今天我们幼儿园中还会教给小朋友的那首《老虎叫门》:“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就是黎先生最早谱写的儿歌。黎先生参与到儿歌的编写,主要还是受到当时他在北大旁听经历的影响。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自由学术风气,鼓励各学科大开实验之风。北大当时召开了探索中国音乐未来走向的音乐研究会,其核心思想就是用西方近代的新式音乐曲调配合具有中国传统风韵的古典唱词进行歌唱。与此同时,李叔同(弘一大师)和沈心工等人在全国倡导“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学堂乐歌传唱广泛,一度流行,也代表了都市的一种风流。
随后,黎锦晖在其兄长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的影响下参与了普通话标准化运动。黎锦晖还是从自己擅长的儿童音乐和学堂乐歌入手,编写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并创作了著名儿童音乐剧《麻雀与小孩》。截至1927年,黎锦晖共创作儿童音乐12部。为了扩大自己儿童音乐作品的影响,黎锦晖还创编了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刊物《小朋友》。他所编写的这些儿童流行歌曲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陈毅元帅还饱含感情地说,他就是听着黎锦晖先生的乐歌长大的。
黎锦晖先生也意识到,仅仅把音乐改造的目光都投在儿童音乐上面是远远不够的。他发现伴随着国家的衰弱和混乱,各地民谣开始失去原有的质朴纯真,沉渣泛起,各种淫秽粗俗的内容充斥其间。加之西洋文化的融入,在不加区别的情况下,大量奢靡浮华的淫词艳曲充斥在刚刚开埠的中国大中城市里。黎锦晖先生决定用创建音乐学校的办法,培养出一大批中国自己的流行音乐人,从而使当时混乱低俗的流行乐坛能够重新焕发生机。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当时黎锦晖先生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很多家长都把这所新型的音乐学校和旧式的戏班同等看待,认为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将来不过就是戏子伶人,更何况这所学校教授的是西洋音乐舞蹈,这在当时很多家长看来纯属是不务正业,甚至是有伤风化。黎锦晖先生并不气馁,他四处奔走,邀请到很多留学海外归来的音乐人才前来教学,甚至还包括自己的女儿。在黎锦晖先生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很多学员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就可以登台演出了,这和旧式戏班冗长的学徒年限相比,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
当然,黎锦晖先生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先行者一样。他总是把自己的一腔热情都投到音乐学校的教学中。黎锦晖先生创办的这所学校,不但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甚至还向学生提供食宿。当然很快学校就入不敷出了,加之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黎锦晖先生只好把原来的学校改办为“中华歌舞团”。这位富有满腔音乐才华而没有经营头脑的黎先生终于没能将歌舞团支撑下去。“中华歌舞团”被迫在南阳解散。在此期间,黎先生为了筹措办学经费,创作了《毛毛雨》《落花流水》等6首新型的爱情歌曲。这些歌曲在国内印刷发行,两毛钱一个单行本,极为畅销。后来在流落南阳时期,黎锦晖先生答应上海出版商,创作100首“家庭爱情歌曲”,包括《桃花江》《特别快车》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黎锦晖也一跃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之神。百代、胜利、丽歌等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截至1935年,黎锦晖还以“明月社”为名,多次组织商业演出团体,以期为其音乐教育事业筹措资金,甚至一度与电影公司合作,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虽然黎锦晖先生的商业运作最终未能修成正果,但是在这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中,黎先生为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界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中国最早的歌舞“四大天王”黎丽丽、王人美、薛玲仙、胡笳。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中国首届歌星大赛,前三名——白虹、周璇、汪曼杰,都是黎先生的学生。可能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者聂耳也是黎锦晖先生的学生。聂耳报考联华歌舞班时只有19岁,还不识五线谱,黎锦晖觉得他有天赋,就留下让他先学小提琴,进一步又教了聂耳作曲。学者孙继南认为:“黎锦晖是中国现代文化演出商业化的首创者。可惜他缺乏从商经验与意识,在商业性的演出中只想到演出效果及演员个人利益,忽略团体积累;他办学、组团,无条件地培养人才,却任其来去自由;甚至往后有人劝他与演员订立合同,他也以‘我不是商人’为由不予采纳。长此以往,虽然从明月社‘飞’出众多的‘金凤凰’,而在另一方面却注定了他个人在歌舞事业上屡遭失败的必然结局。”[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