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杂剧中的舞蹈:歌舞融合,舞蹈化的礼仪动作

元杂剧中的舞蹈:歌舞融合,舞蹈化的礼仪动作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次彻底的革命。元杂剧把歌舞、武艺、杂技和故事表演融为一体,戏曲舞蹈逐渐成熟和自成体系,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元杂剧中的“净角”是由原来的“副净”演变来的。元杂剧成功地把武术和杂技艺术吸收进了自己的表演体系,用来塑造一系列的绿林英雄和古代名将。这是三跪九拜的礼仪动作的舞蹈化。

元杂剧中的舞蹈:歌舞融合,舞蹈化的礼仪动作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次彻底的革命。在元代短短九十余年的时间里,元朝不仅产生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100多位戏剧家和500多部杂剧、南戏剧本,而且出现了朱帘秀、忠都秀等众多技艺超群的艺人。

元杂剧把歌舞武艺杂技和故事表演融为一体,戏曲舞蹈逐渐成熟和自成体系,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忠都秀作场的壁画为我们留下了元杂剧角色行当和化妆表演的生动形象。

按照元代杂剧行当的惯例,如果一个女演员技艺非常高超,那么人们就会在她籍贯的前面加上一个“秀”字来作为她个人的独特艺名。如《青楼集》中有大都秀、燕山秀、西夏秀、梁园秀等。元杂剧中的“净角”是由原来的“副净”演变来的。元杂剧中角色行当更为完整,“末角”就分出了“正末”“外末”“小末”;“旦角”分出了“正旦”“外旦”“小旦”“老旦”等。所有角色的服装、化妆,都比宋杂剧、金院本精美华丽。他们的舞蹈在不断继承传统歌舞,吸收杂技、武术的融汇中更为丰富多彩。

从宋代开始,杂技和武术往往被当成一种艺术形式而同台表演,被通称为“打拳卖艺,跑马卖解”。元杂剧成功地把武术和杂技艺术吸收进了自己的表演体系,用来塑造一系列的绿林英雄和古代名将。这种结合首先是一种彻底的改造,原有杂技和武术中过于惊险的动作桥段被剔除,各种动作趋于程式化,并逐渐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并被称作“绿林杂剧”或“脱膊杂剧”。《青楼集》记载的著名艺人中,就有专精表演“绿林杂剧”的,称名者有国玉第、天赐秀及其女天然秀和赐恩深、平阳奴等。书中说天赐秀“足虽小,而步武甚壮”,赐恩深被誉为“邦老赵家”。北杂剧以短打戏著称的剧目是《刘千病打独角牛》,武打表演在该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折中,刘千与折拆驴的对打表演,就有杂技小武术和丑角表演的“谐打”成分:

正末扮刘千,净扮折拆驴。(正末做脚勾净科,折拆驴做跌倒科)

折拆驴(云)哎哟!这厮好无理也!我听他说话,他把手上头晃一晃,脚底下则一绊,正跌着我这哈撒骨。兀那厮,你和我厮打么?

正末(云)打将来!(折拆驴做打科,正做跌倒折拆驴,打科)(www.xing528.com)

世不饱(云)打将来也,俺两个家去了罢!(同快吃饭下)

折拆驴(云)打杀我也!徒弟每都里去了![6]

在这段剧本中,两次揭示“打科”“跌倒科”,还有一个“脚勾净科”。“科”字是成套的表演,演员既要展现出纯熟的表演技巧,又要尽可能地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图57 元杂剧角色

元杂剧除了直承武术、杂技的武打之舞外,还有两类舞蹈:一是模拟生活动作的舞蹈,这些舞蹈往往固化为一些象征性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往往又是某一固定的情景的表述,如前文提到的“打科”“脚勾净科”。马致远的《救风尘》第四折,裴兴奴见皇帝的场面,剧本提示中有“正旦拜舞科”。这是三跪九拜的礼仪动作的舞蹈化。其他像骑马、撑船、上下楼、饮酒、投水、跌倒等,都有富于舞蹈化的科范。第二种是因为剧情需要而插入的舞蹈,如《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一剧中,有杨贵妃安禄山联袂上演“胡腾舞”的情节。当然这种模拟绝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而是在元代观众普遍审美标准上进行的改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