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宫廷乐舞中最出名的舞蹈,但因其深受元末代皇帝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喜爱而被归于“荒政”一类,被后人称为元帝国的“《后庭花》”。[1]
对于十六天魔舞,正史野史记载颇多,主要见于《元史·顺帝纪》《元史·哈麻传》《续资治通鉴》《续文献通考》等史籍,佛典《佛祖统纪》、野史《庚申外史》及元明人的一些史料笔记如《元氏掖庭记》等。《元史·顺帝六》记载:
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又宫女一十一人,练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迭不花管领,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宫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预。[2]
十六天魔舞创制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表现的是佛家密宗一派的思想。本质上说,这种舞蹈可以看作是蒙古族原始萨满宗教祭祀舞蹈与佛教密宗法舞的一种结合。在一开始,十六天魔舞还带有一定的佛教宗社性质,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舞蹈表演。
十六天魔舞的来源首先要从“天魔”二字说起。“天魔”一词来自于佛教。《法苑珠林》卷一一七《佛钵部》云:
佛在世时,告天帝释言:汝施我真珠并天工匠。又告天魔:汝施我七宝。又告娑竭龙王,汝施我摩尼珠。帝释天龙等即奉珠宝,于三七日中并集戒坛所,造作珠塔。用七宝庄严,上安摩尼珠。以佛神力故,于三七日中一时皆成。合得八百亿真珠七宝塔,以盛如来瓦钵。[3]
菴没罗园侧有窣堵波,是如来告涅槃处。佛昔在此告阿难曰:“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如来今者当寿几何?”如是再三,阿难不对,天魔迷惑故也。阿难从坐而起,林中宴默。时魔来请佛曰:“如来在世,教化已久,蒙济流转,数如尘沙。寂灭之乐,今其时矣。”世尊以少土置爪上,而告魔曰:“地土多耶?爪土多耶?”对曰:“地土多也。”佛曰:“所度者如爪上土,未度者如大地土。却后三月,吾当涅槃。”魔闻欢喜而退。[4]
《释文纪》卷六释道安《大十二门经序》:
夫淫息存乎解色,不系防闲也;有绝存乎解形,不系念空也。色解,则冶容不能缚,形解则无色不能滞。不缚者,虽天魔玉颜,窈窕艳姿,莫足倾之之谓固也。[5](www.xing528.com)
以上文献清晰地告诉我们,所谓“天魔”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阻挠诱惑佛祖修行的魔鬼。第二层意思是将原有的魔鬼形象引申为“心魔”,也就是凡人在修习佛法过程中所要遇到的考验。密宗和汉传佛教相比,带有相当程度的原始宗教观念,所以生殖祭祀也就相应地融入其宗法之中。这一点也恰恰迎合了元顺帝的内心需求,在其看来,修行秘法不但可以毫无限制地荒淫享乐,而且可以达到修禅长寿的功效,所以元顺帝长期沉溺于演揲儿法、秘密法、双修法等房中术的修行。他还强行命令后宫诸嫔妃百余人皆受大喜乐佛戒。元顺帝这种种行径,都使得这种乐舞被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难免使人想入非非。但在这里必须将顺帝的行为和中国古代帝王房中术进行区别对待,中国很多古代帝王对于房中术的修习并不单纯是为了肉体的享受。唐代著名的传奇小说家还曾经留下一部描写房中术的诗赋名篇——《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所以今天对十六天魔舞中的情色因素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为元顺帝个人的荒淫行为而做武断的一票否定。
具体说到元代宫廷的十六天魔舞应该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西藏密宗,第二个来源应该是当时的西夏王庭。这两个来源其实最终都还是指向密宗。天魔舞服饰道具也极为华美,同时为了彰显其中的男女情色之事,其服饰也显得非常暴露性感。在表演时,一般由十六名宫女扮成菩萨(其实菩萨本无男女之分)。她们的头发梳成多条发辫,头戴装饰有宝石的象牙佛冠,上身披若隐若现的璎珞锦衣,下身穿着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合袖天衣、绶带鞋袜等,充满佛教气息而又性感撩人。领舞者手模仿观自在菩萨持降魔杵的形象,执铃杵奏乐,其他人则手执加巴剌般之器(盛放圣水的器皿,多为金银,也有用活人头骨的情况)。其伴奏乐队由宫女十一人组成,分执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等乐器。舞蹈时八人一组,分为两队,由各自的舞头带领,队形变化无穷,舞姬个人的肢体技巧比较复杂,同时歌唱《金字经》《雁儿》等天魔供奉曲。舞蹈中充满很多高难度动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刺激。
元顺帝酷爱天魔舞女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其实元顺帝还是很有想象力的一个皇帝,他在厚载门上建好高阁,在高阁的四周环绕上飞桥舞台,经常在上面举行天魔歌舞,大都的居民听到台上传来乐舞之声,好像来自于天堂一样。有一些大臣不断上书要求元顺帝停止这种过于奢靡的享受。为避开那些大臣耳目,他于至正十九年建清宁殿,专门挖了地道去会天魔舞女,地道里面装饰得靡丽异常,用银灯装饰其中,地道内宛如幻境。天魔舞女中的三圣奴、妙乐奴和文殊奴三人技艺最为高超,深得元顺帝宠爱。在元末,全国经济趋于崩溃,连朝廷重臣都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元顺帝还给这些“先锋”艺术家们赏赐大量的金银珠宝,这无疑加剧了元代朝廷的统治危机。
天魔舞对于帝王的蛊惑能力绝不仅仅开始于元顺帝。相传曾经在西夏王庭这种神奇的舞蹈就风靡一时,明初朱橚所写的《元宫词》有“背番莲掌舞天魔,二八娇娃赛月娥。本是河西参佛曲,把来宫苑席前歌”的诗句。榆林窟西夏壁画中有表现所谓的“河西赞佛曲”内容的,舞者和乐队大约各三四人,在狭小的有栏杆的密室里舞蹈,两名舞女上身半裸,斜披绸带,下着短裙长裤,戴冠,颈部、手臂有璎珞、臂钏、手镯等装饰品。两人各持长长的飘带,表情放荡挑逗,赤足相对而舞。这大概就是天魔舞的前身。不过元代初年的几位皇帝还是相当清醒的,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艺术除了用来祸国殃民以外,实在找不出更多的实在价值了。于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曾下令“今后不拣甚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杂剧里休做者,休吹弹者,四大天王休妆扮者,骷髅头休穿戴者。如有违犯,要罪过者,仰钦此”。
到元顺帝时,由于皇帝及其宠臣们的喜爱,十六天魔舞不但死灰复燃,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汉族大臣进谏后,一律被流放到蒙古草原去养羊,许多“聪明”的大臣马上领会精神,不但不予劝谏,反而推波助澜,帮顺帝搜罗天魔舞曲的曲谱,正如明人瞿佑《天魔舞》所云:“中书右相内台丞,袖无谏章有曲谱。”至正十八年五月,河南汴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整个中原地区陷入了空前的饥荒中。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趁机攻占汴梁,而这个时候的顺帝在做什么呢?他正与十个倚纳行大喜乐,与参加十六天魔舞的“美女百人”寻欢作乐。这时候皇后还算有些远见,劝他不要惑于天魔舞女了,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位为了艺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皇帝,一怒之下两个月不见皇后。喜爱天魔舞的风气也传播到宫廷以外。张士诚在江南割据称王,其弟张士信为江浙丞相,建了很气派的丞相府,后房姬妾多达百余人,他令她们“习天魔舞队”。
元亡后,天魔舞亦随元廷而北遁,顺帝在丢下大都逃往漠北之际,还不忘带上自己心爱的天魔舞队,正如元末明初宋讷诗中所说的那样:“毡车尽载天魔法,唯有莺衔御苑花。”此后,很多人把亡国之因归于十六天魔舞,“凭谁为问天魔女,唱得陈宫玉树声”,“自古国亡缘女祸,天魔直舞到天涯”,把它比作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同属亡国之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