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韶》,何以使孔子听到以后,要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
图4 战国舞人刻纹椭杯图
《韶》又名《箫韶》,也称《大韶》,相传是原始社会时期虞舜的代表乐舞,它的具体表演,《尚书·益稷》做了较详细的记载: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2]
夔是舜帝的乐官,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长。他说:“敲起玉磬,打起搏拊,弹起琴瑟,唱起歌来吧。先祖、先父的灵魂降临了,我们舜帝的宾客就位了,各个诸侯国君登上了庙堂互相揖让。庙堂下吹起管乐,打着小鼓,合乐敲着柷,止乐敲着敔,笙和大钟交替演奏,飞禽走兽都跟着节奏跳舞。《韶》乐演奏了九次以后,连凤凰都飞过来了。啊!我愿意敲击着石磬,使各种兽类都随着音乐舞蹈起来。”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史记·夏本纪》:“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3]可见《韶》乐确实可以起到通灵人神、和谐自然的功效。《箫韶》九成,说明《韶》共有九个乐章,诗、乐、舞三位一体。演奏时,有钟、磬、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等乐器,有人唱歌辞,有人化装为各种鸟兽和凤凰起舞。音乐以清亮的石磬声为先导,接着是弦乐器的演奏和歌诗的咏唱。这一表演,目的在于请祖先神灵来降福,在于让宾客们高高兴兴,在于让各诸侯国和谐友好。对这一表演,研究者以为是祭祀典礼活动上的演出。在原始社会,祭祀典礼是全民的共同庆典,《韶》乐的展演,便是全民的欢乐。孔夫子观后,不仅陶醉,而且做了高度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4]所谓“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走向尽头,而是包含有无限圆满、无限统一的含义。所以从那时起,“尽善尽美”就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评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最高标准。(www.xing528.com)
图5 孔子像
大约在公元前517年,孔子在齐国的都城今山东临淄观看了《韶》的演出,极为感动,以至于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其实早在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时,即观赏领略过如此美妙的乐舞,心悦诚服,叹为观止:“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5]意思是说:“内容太好了,表现了功德达到顶点的情景。伟大啊!像上天笼罩着一切,像大地负载着一切。盛德达到顶点,就不能再比这更有所增加,聆听观看美妙的乐舞到这里就达到顶点了。如果还有别的乐舞,我不敢再请求欣赏了。”当时鲁国的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乐舞的表演,首先是围绕都城而展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