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东岙村:传统布局与历史发展

宁波东岙村:传统布局与历史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东洲双门陈氏宗谱》记载,唐武德三年,陈二耆自海游迁东洲。宋定村制,由于西溪水患,村民于交通要道东洲街聚居。东岙中心村五个自然村,村民多相互串居,无明显村界。车站丁字路口有一拳紧握的村标,表示五村同心,团结一致。截至2018年,东岙王有279 户,810 人,其中苗族1 人。民国时期,王选长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去台湾,担任台湾当局要职。

现东岙村村域面积16 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0.46 平方千米。

唐朝时期,人们聚集于古沙栋村,依西溪、西屿而居。据《东洲双门陈氏宗谱》记载,唐武德三年(620),陈二耆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东洲。据宁海三门湾下洋周、双水村周氏集居地的《周氏宗谱》所载,始祖周希星在唐天复三年(903)避兵从台州迁沙栋。东岙王家现存一处妇孺皆知的“火烧台”遗址,相传原是周氏家族的聚居地,七八百年前毁于一场大火,自此周氏家族的一支就由这里迁往临近的沙柳等地。宋定村制,由于西溪水患,村民于交通要道东洲街聚居。宋元时期,因港兴村,移民不断聚集。康熙十三年(1674)禁海令后,东岙古街进一步壮大,并依托其形成东西带状建成区。新中国成立后,居民人口的增加和村规模的扩大仍然依托于东岙古街,通过南北巷道进行建成区的空间拓展。近年,村建成区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随着雕塑、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节点等新元素的增加,形成了一些小的服务节点,虽仍以东岙古街为中心,但功能已疏解。该村每月农历初三、初八为集市日。

东岙中心村五个自然村,村民多相互串居,无明显村界。因此五个自然村非常集中,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居住社区,有“出宁海南门第一村”的称号。车站丁字路口有一拳紧握的村标,表示五村同心,团结一致。

截至2018年,东岙王有279 户,810 人,其中苗族1 人。村民王姓居多。1961年成立王家大队,1968年改称红卫大队,1981年更名为东岙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有耕地约0.30 平方千米,主产稻谷,兼有大麦、小麦、油菜籽等。有海涂约0.07 平方千米,养殖毛蚶、蛏子。副业为经营茶和柑橘等。

褚家,明成化年间褚氏刚迁入时仅十来人。现有380 户,1073 人。村民褚姓居多。1961年成立褚家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行政村。有耕地约0.48平方千米,其中棉地约0.16平方千米,主产稻谷、棉花,兼产大麦、小麦、油菜籽。有山地1 平方千米,植被为松、薪柴等。有海涂约0.14 平方千米,养殖毛蚶、蛏子。(www.xing528.com)

街下由50 多个杂姓组成。现有289 户,820 人。因村民居住在东岙街下面,故称街下。有耕地约0.36 平方千米,其中棉地约0.05 平方千米,主产稻谷、棉花,兼产大麦、小麦、油菜籽。副业为海涂养殖和柑橘栽培等。

渔业现有316 户,968 人。村民以从事渔业为主,有捕捞机帆船4 对,共480 匹马力。有耕地约0.33 平方千米,主产稻谷、棉花。副业为经营茶园和海涂养殖等。

西潘位于距东岙西面0.2 千米的眠牛山的东北部,南临旗门港。现有45 户,172 人。潘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本县冠庄迁来。村处西溪桥头,潘姓居住,故称西潘。据东岙《王氏宗谱》记载,该村原为王姓居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王于赟获赐状元及第,村中尚留有状元街一段。

从古代风水学来说,东岙村居金、木、水、火、土相生,阴阳互谐之地,钟灵毓秀,有海的大气、山的秀气、水的灵气、人的朝气,精气毕集,名士辈出,人文底蕴丰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东岙村先民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营筑着农渔文化,躬耕陇亩,渔捕瀚海,课蒙识字,耕读传家。唐宋时,东岙村是人文昌盛之地,周氏后人周弁弃商就学,1061年考中进士,为宁海县史载第一位进士。其五子皆登科,有“一门六进士”之称。乡人受此激励,自此学风蔚然。《陈氏宗谱》有“十八学士”之记载,现仍有倒官殿遗存。王姓有南宋时的礼部尚书王应子、翰林王应渭,元代有状元王于赟、驸马王于贽。王应子长子王于赟得中状元,惜未职而殒,其弟王于贽妙龄被元成宗时渥温公主招为驸马。还有王应杰、王愚可等举人、贡生达数十人之多。明清时,东岙村获举人、贡生功名及在官场任职的有数十人。清代举人褚传中还倡议创建乘龙书院。民国时期,王选长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去台湾,担任台湾当局要职。真可谓人才辈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