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告别南极:南极行记-南极行记

告别南极:南极行记-南极行记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粗略地计算一下,我们到南极长城站后的考察路线已达1100多千米,比长城站南进了650多千米,离南极圈不到300千米。由于马上要告别南极了,考察团队员不停地拍照。再见吧,长城站及守候在南极的所有科学家们!你们的工作和生活是艰辛的,你们成为人类的科学使者,祝你们能探索到南极更多的奥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1月19日下午4点,我们又几经辗转回到了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结束了云南人的第一次南极之行。

告别南极:南极行记-南极行记

2000年1月10日,“探险者”号抵达特曼岛,该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5°11′、西经64°09′,这是我们此次考察的最南点。粗略地计算一下,我们到南极长城站后的考察路线已达1100多千米,比长城站南进了650多千米,离南极圈不到300千米。

我们考察期间天气特别的好,“冰雪王国”的景色也更加浓厚。天空中飘荡着几丝白云,大地和海滩一片洁白,浮冰像花朵般开放在海面上,海湾里非常宁静。数量已经越来越少的企鹅,也汇聚到海岸边“欢迎”考察团的光临。特曼岛是一个花岗岩岛屿,岛上只有一个考察站,我们完成常规的考察工作后,在海湾边从背包中取出五星红旗及各种旗帜,不停地拍照留影。一些“老外”也受到中国人的感染,兴高采烈地加入到我们的队列中来。晚上,太阳落山了,“探险者”号在余辉中调转船头,改变航向向北驶去。

1月11日,我们登上此次考察的最后一个点——有用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阿根廷科学家在山顶上设立的自动监测站,监测站被浇铸得很坚固,仪器设备全部被封固在园形的铁塔内,由于没有工作人员可以咨询,我们只好环绕着铁塔观察和揣摩。

晚餐后,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甲板上。“探险者”号开始缓缓地行进,我们将要返航。由于马上要告别南极了,考察团队员不停地拍照。当我们中国考察团全体成员在船头合影时,有几个“老外”也忙着把照像机交给摄影师,自动加入到我们的队列中来,摄影师面前的甲板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照像机、摄像机。面对这样的情景,我想起了有人说过一句再恰当不过的话:“南极无国界,南极是一个大家庭。”

离开南极前的留影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到了中国、智利、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考察站,在13个地点进行了气象地质、冰川、地貌、生物与生态、建筑学等方面的考察,看到了遗弃的鲸鱼加工厂、被无情的大火烧毁的捕鲸船、在火山灰隐埋中的考察站、英国人创办的南极博物馆等等,在考察之余还在火山口冰冷的海水中痛快地洗浴……(www.xing528.com)

中国有两句古话:“百闻不如一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通过这次考察,云南省新闻出版界的同仁们搜集到了大量有关南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图文资料,气象学家收集到了长城站地区全年的气象系统数据,地质学家对所到地区进行了较广泛的地质调查,大地测量学家对南极地区大地水准面问题进行了国际交流和研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则在南极进行了地面遥感技术应用的实验,建筑学家对南极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进行了研究,环境保护专家则对南极的大气、水、雪、冰土、岩成份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考察研究工作的成果就将问世。

当然,这只是一次短暂的科普考察,考察的时间和地域都非常有限,考察学科的广度及深度也非常有限,但这毕竟是云南的科学工作者走进南极、走进南极科学之门的第一步。云南人关注南极久矣,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云南科学工作者带着更具体的课题和任务到南极来。

再见吧,南极!我们祝愿你永远这么纯洁,永远这么宁静!再见吧,长城站及守候在南极的所有科学家们!你们的工作和生活是艰辛的,你们成为人类的科学使者,祝你们能探索到南极更多的奥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2000年1月14日凌晨,我们回到了阿根廷美丽的乌斯怀亚。早餐后,离开了“探险者”号,走上了返回祖国的航程。1月17日,考察团在加拿大多伦多休息一天,下午我们冒着-32℃的严寒去拜访了中国人民崇敬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母校多伦多大学。1月19日下午4点,我们又几经辗转回到了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结束了云南人的第一次南极之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