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蒙古地区也是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多样的交融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合变迁的舞台,现在各位团友见到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民俗风情与文化,也是各族人民在独特生活环境中共同创造的成果。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具有代表性特色的三个少数民族。
前面为大家介绍过,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而1951年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也诞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便是位于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一词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一般使用汉文,也有部分人使用蒙古文。
(一)鄂伦春族的生产习俗
各位团友,我为大家先唱一首歌。“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尽”,大家有没有听过这首《鄂伦春小调》?这首歌把鄂伦春族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概括的非常形象,下面我来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地区,长期的林间生活,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狩猎环境。早期鄂伦春人使用的狩猎工具名为弓箭或地箭(也称伏弩,将弓箭安放在野兽常出没的地方并设置机关,野兽一旦触动,箭便脱弦而出射向猎物),后期逐渐被火枪、步枪替代。猎犬和马是鄂伦春人重要的狩猎助手,经过训练的猎犬协助捕捉猎物,而马则协助猎手上山下河和驮运货物。
鄂伦春族一般按季节出猎,春天打鹿胎、夏天打鹿茸、秋天打狍子、冬天打皮子,称为“红围”。狩猎通常为集体行动、相互配合,推举具有良好经验的“塔坦达”(狩猎长),共同商定具体的狩猎方案,所获得猎物也通常平均分配。鄂伦春人重视互助,对没有生产能力的族人,也会分配一些带回的猎物。鄂伦春人狩猎的主要对象是鹿,但鹿这种动物感觉敏锐,又极善奔跑跳跃,猎取难度较大。鄂伦春猎人依据鹿的生活习性,总结了一整套丰富的猎鹿方法。此外,鄂伦春族发明了一种鹿哨(鄂伦春语称“乌力安”),它可发出酷似鹿声的呼鸣,吸引鹿前来。此外,犴、狍子、野猪、熊、猞猁等野兽,鄂伦春人也都有针对性的猎取方法。除狩猎外,渔业和采集是鄂伦春人生产的补充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族逐渐走出大森林,实现了定居生活。在狩猎的同时,开始养鹿和从事农业生产。1996年1月鄂伦春自治旗召开了禁猎大会,颁布实施《关于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布告》,从此鄂伦春族世代相传的狩猎生活宣告结束。
(二)鄂伦春族生活习俗(www.xing528.com)
1.鄂伦春族的居所
鄂伦春族传统的住房叫“斜仁柱”或“仙人柱”,俗称“撮罗子”,这是一种圆锥形的帐篷。“斜仁”指搭帐篷的桦木或柳木杆,每根树干下端插入土中少部分,几十根交叉倾斜架起,如同一把半张开的大伞,搭一个“斜仁柱”,外边盖用桦皮或兽皮,顶部留洞,用作通风走烟,一侧留门,多朝南或向东。各户常把食物储放在树林中的仓库(“奥伦”)里。仓库通常设置在离地两米余的木架上,覆盖以桦皮等物,这是个比较坚实固定的建筑,通常能够用十数年。主人游猎迁徙,不将其拆除。“木刻楞”是鄂伦春族的又一种屋子,是用大圆木头垛建起来的,上好房顶,做好门窗即可居住。相较于斜仁柱,木刻楞当然具备更好的居住条件。20世纪30年代开始,鄂伦春族中开始出现“土窑子”。它是利用地形、向地下挖出一米多深的“凹”字形的土坑,沿坑壁立几根柱子,架两根横梁将椽子一头搭在横梁上,另一头插入土坑边沿,上盖桦树皮,屋内三面都有炕。
2.鄂伦春族饮食
刚刚给大家讲过,传统的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主,兼营捕鱼、采集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饮食以肉食为主。随着和外界联系的增多,通过交换贸易,米面一类粮食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食用兽肉的方法除了经常使用的煮、烤、烧、炖外,还有一些吃法独具风格。如“阿斯根”“阿素”“吊烧”“粹瀹(yuè)肉”等。“阿斯根”为生吃之意,鄂伦春人习惯生食鹿、狍的肝和肾,认为它们的滋味好、富于营养,有明亮眼睛、增强视力的作用。每猎到这些野兽后,会立即扒出他们的肝、肾晾凉后,蘸点盐直接食用。这种生食野味的古习,一直保持至今。“阿素”是把狍肉、狍肺煮熟后切成小块,再拌以狍脑浆和野猪油,加点野葱花,然后搅拌在一起,热一热即吃。“吊烧”是一种古老的煮肉方法。当猎人在外打到野兽并打算就餐,却缺乏炊具的时候,就取野兽的胃洗净,放入肉和水,再吊在火上烤,待胃烧焦,水达到沸点,肉已熟至八成。吃起来鲜嫩可口,别有风味。在清朝以前,由于锅釜缺乏,鄂伦春族的祖辈们就用火烧石子,然后将石子抛入木制水容器中,将肉粹熟,即“粹瀹肉”。鄂伦春族吃完肉,喜欢喝些稀粥,有纯米粥和肉粥两种。随着定居的实现,鄂伦春日常饮食中蔬菜和副食品显著增多,尤其是禁猎之后,鄂伦春族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主食已经从肉食改为粮食。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鄂伦春人也喜欢喝酒,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饮料——桦树汁,春季四五月时,桦树汁流量较多,在树根处开一小口,树汁会慢慢流出,这是一种天然的饮料。
3.鄂伦春族服饰
穿皮衣、戴皮帽,是鄂伦春服饰最为突出的特点。民国以前,鄂伦春族服装以皮制为主,既有衣料来源的原因,也是为了适应其游猎生活。他们的皮装用料多取自狍皮。这位团友说的对,就是大家经常听说的“傻狍子”,这种动物其实只是好奇心比较强而已,经常在有人追赶它的时候心慌逃跑,但过一会又要返回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所以就增加了自己被狩猎的概率。鄂伦春人的一件狍皮衣可穿三冬,毛面磨损后,还可作夹衣,再穿三夏。夏季雨水多,将旧狍皮翻毛穿,不仅防水抗湿、还有一定的伪装作用。男子皮衣通常是长袍、长袄两种。长袍垂至脚背,长袄止于膝盖,并且都在底沿正中开衩,适于骑马、奔跃等狩猎活动。一般用犴皮或牛皮皮带紧系腰部。妇女的大襟长袍和男子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侧开衩,未婚女子或年轻媳妇在袖口和开衩处绣有各色花纹图案,袍子染成黄色;老年妇女和幼女的袍子,则只镶边、不绣花、不染色。鄂伦春大襟长袍的衣襟都习惯开在右边,衣扣多是皮条结成的疙瘩或为犴骨制成。说完了穿皮衣,我再给大家讲一下鄂伦春族最具特点的狍头皮帽。它是用整个狍头制成的,狍耳、狍角都原封不动带着,再穿上黄色的兽皮衣,模拟野兽,增加了在近距离击中野兽的可能性。此外,狍皮靴、皮手套、皮袜等,也是冬季狩猎的必要装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