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泳长距离项目训练生化监控方法研究结果

游泳长距离项目训练生化监控方法研究结果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将上述指标结合训练总量及专项训练量等训练学指标综合评估训练负荷量安排是否合理及训练效果的优劣。专项训练总量指除了热身和放松、整理的水上训练内容之外的游进距离。夏训第二阶段及赛前训练阶段周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的变化趋势与第一阶段相似。整个训练阶段MCH变化幅度不大。

游泳长距离项目训练生化监控方法研究结果

2.2.2.1 训练小周期负荷量的生理生化监控指标与评价方法

游泳长距离项目运动员的日常训练由不同长短周期的训练组成。根据教练员的执教风格和备战情况,一般小周期训练以周为单位,即一周为一个小周期,在每一个小周期内训练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定会有所侧重,重点发展某一部分的专项运动能力。对小周期训练负荷量进行监控要求以一组动作、一堂训练课负荷强度监控作为基础,评估一周训练负荷量、机体对训练的应激状态以及恢复情况等,以检验小周期训练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训练监控采用的生理生化指标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尿素(BU),采血时间为每周一早晨7:00—7:30(空腹,静脉血5mL)。可将上述指标结合训练总量及专项训练量等训练学指标综合评估训练负荷量安排是否合理及训练效果的优劣。

表2-8和图2-5所示是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的每周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特指水上训练内容,不包括陆上综合训练和力量训练内容。专项训练总量指除了热身和放松、整理的水上训练内容之外的游进距离。

表2-8 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

图2-5 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的变化

如表2-8和图2-5所示,整个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阶段的周训练总量均值为57.3km,周专项训练量均值为32.6km,两者比例约为56.9%。周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第5周(7月28日—8月4日)和第10周(9月8日—9月14日),第5周训练总量为62.3km,专项训练量为35.6km,两者比例为57.1%;第10周训练总量为61.5km,专项训练量为38.4km,两者比例为62.4%。

如图2-5所示,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阶段的周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安排和训练间歇设计较为合理,夏训第1周(6月29日—7月6日)以动员调整和适应性训练为主,训练总量及专项训练量不是很大;夏训第2—4周(7月7日—7月27日)逐步加大训练总量,专项训练量保持稳定或微有减少;夏训第5周(7月28日—8月4日)训练总量及专项训练量均有大幅升高,较第1周(6月29日—7月6日)升高幅度分别为14.7%和14.5%;夏训第6周(8月5日—8月10日)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呈下降趋势,到此,夏训第一阶段训练结束。夏训第二阶段及赛前训练阶段周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的变化趋势与第一阶段相似。

表2-9、表2-10、图2-6和图2-7所示是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子运动员氧转运能力系相关指标的监控结果。

表2-9 男子运动员氧转运能力系相关指标(1)比较(±SD)

注:与2009-07-06比较,*P<0.05,**P<0.01;与2009-08-24比较,#P<0.05。

图2-6 2009年男子运动员RBC和Hb变化

如表2-9和图2-6所示,整个训练阶段RBC均值为5.01×1012/L,Hb均值为145.93g/L,MCV均值为89.11fL。夏训开始一周后,由于初始训练阶段负荷量较小,Hb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值为141.15g/L,随着训练量的逐步增加,RBC、Hb连续两周(7月27日—8月4日)均呈小幅下降趋势;夏训第6—7周(8月5日—8月17日)随着对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RBC、Hb回升,显著性高于夏训初始阶段(RBCP<0.05,HbP<0.01);第8周(8月18日—8月24日)由于训练负荷量及强度加大,Hb出现大幅下降,但仍高于夏训初始值,RBC相反,呈上升趋势,显著性高于夏训初始值(P<0.05);夏训第9—10周(8月25日—9月14日)训练负荷量继续加大,但RBC、Hb未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趋势,说明运动员对本阶段的上量训练已有良好适应。赛前状态调整后Hb升高至146.23g/L,RBC升高至5.06×1012/L。整个训练阶段MCV变化幅度不大。

表2-10 男子运动员氧转运能力系相关指标(2)比较(±SD)

注:与2009-07-06比较,*P<0.05,**P<0.01;与2009-08-24比较,#P<0.05。

图2-7 2009年男子运动员Hct和MCHC变化

如表2-10和图2-7所示,整个训练阶段Hct均值为44.54%,MCHC均值为327.62g/L,MCH均值为29.20pg。夏训开始后随着训练量的逐步增加,Hct、MCHC连续2周(7月27日—8月4日)呈小幅下降趋势;夏训第6—7周(8月5日—8月17日)随着对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Hct、MCHC出现回升,显著高于夏训初始阶段(HctP<0.01,MCHC8月10日P<0.05,8月17日P<0.01),与Hb和RBC变化趋势一致;第8周(8月18日—8月24日)由于训练负荷量及强度增加,Hct、MCHC呈下降趋势;夏训第9—10周(8月25日—9月14日)训练负荷量继续加大,Hct出现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夏训初始值(P<0.05),MCHC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但与初始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整个训练阶段MCH变化幅度不大。

表2-11、表2-12、图2-8和图2-9所示是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女子运动员氧转运能力系相关指标的监控结果。

表2-11 女子运动员氧转运能力系相关指标(1)比较±SD)

注:与2009-07-06比较,*P<0.05,**P<0.01;与2009-08-24比较,#P<0.05,##P<0.01。

如表2-11和图2-8所示,整个训练阶段RBC均值为4.44×1012/L,Hb均值为130.97g/L,MCV均值为91.29fL。夏训开始一周后,由于初始训练阶段负荷量较小,Hb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值为132.50g/L,随着训练量的逐步增加,RBC、Hb三次测试结果(7月13日,7月27日,8月4日)均呈小幅下降趋势,Hb8月4日的测试结果较训练初始阶段7月6日的测试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夏训第6—7周(8月5日—8月17日)随着对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RBC、Hb回升,Hb非常显著性高于夏训初始阶段(P<0.01)和赛前训练初始阶段(P<0.01),RBC 8月10日的测试结果显著性高于7月6日(P<0.05);第8周(8月18日—8月24日)由于训练负荷量及强度加大,Hb、RBC的测试值出现大幅下降,但仍高于夏训初始值;夏训第9—10周(8月25日—9月14日)训练负荷量继续加大,但Hb出现小幅上升,RBC也未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说明运动员对本阶段的上量训练已有良好适应。赛前状态调整后Hb升高至129.70g/L,RBC升高至4.41×1012/L。整个训练阶段MCV变化幅度不大。

图2-8 2009年女子运动员RBC和Hb变化

图2-9 2009年女子运动员Hct和MCHC变化

表2-12 女子运动员氧转运能力系相关指标(2)比较±SD)

续 表

注:与2009-07-06比较,*P<0.05,**P<0.01;与2009-08-24比较,#P<0.05,##P<0.01。

如表2-12和图2-9所示,整个训练阶段Hct均值为40.41%,MCHC均值为324.07g/L,MCH均值为29.58pg。夏训第1—5周(6月29日—8月4日)Hct、MCHC变化幅度不大;夏训第6—7周(8月5日—8月17日)随着对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Hct、MCHC出现回升,显著性高于夏训初始阶段(第6周Hct、MCHC P<0.05,第7周MCHCP<0.01),与Hb和RBC变化趋势一致;第8周(8月18日—8月24日)由于训练负荷量及强度增加,Hct、MCHC呈下降趋势,MCHC与夏训第7周(8月17日)测试结果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ct与夏训第6周(8月10日)测试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后Hct、MCHC一直保持小幅波动持续至赛前调整结束。整个训练阶段MCH变化幅度不大。

表2-13和图2-10所示是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女运动员BU监控结果。

表2-13 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女运动员BU变化(±SD)

续 表

注:与2009-07-06比较,*P<0.05,**P<0.01。(www.xing528.com)

如表2-13和图2-10所示,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子运动员BU平均值为6.45mmol/L,女子运动员BU平均值为5.08mmol/L,总体水平均不高。

2009年6月29日—8月10日为夏训第一阶段,如表2-13和图2-10所示,夏训第1—3周(6月29日—7月20日)男女运动员BU值均呈上升趋势,说明机体对运动负荷量尚处于适应阶段;第4周(7月21日—7月27日)男女运动员BU小幅下降,说明机体已适应目前的运动负荷量;第5周(7月28日—8月4日)男女运动员BU均出现大幅升高,形成本训练阶段的第一个波峰,与周训练总量和专项训练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与第1周测试结果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运动员升高幅度为28.7%,女子运动员升高幅度为19.8%;第6周(8月5日—8月10日)为测试调整周,男女运动员BU明显下降,分别为6.16mmol/L和4.09mmol/L,其中,该测试结果是女子运动员整个夏训及赛前训练阶段的最低水平,表明机体对前一阶段的训练负荷量有较好适应,同时运动员处于较好的机能状态。

图2-10 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女运动员BU变化

2009年8月11日—9月28日为夏训第二阶段,且2009年9月7日—9月28日正式进入赛前训练阶段,本阶段的训练量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如表2-13、图2-10所示,男女运动员BU均呈上升趋势,峰值出现在第10周(9月14日),分别为7.20mmol/L和5.75mmol/L,较第1周初始值分别升高25.9%和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P<0.01,女P<0.05)。此后,男女运动员BU呈下降趋势,除了男子运动员第12周(9月28日)测试结果与第1周相比显著性升高(P<0.05),其他测试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经历前一阶段的训练机体对更大训练负荷量的适应能力提高。

2009年9月29日—10月12日属于赛前调整阶段,训练内容以出发和专项技术训练为主,训练量小,如表2-13和图2-10所示,至赛前调整阶段结束,男子运动员BU均值为6.25mmol/L,女子运动员BU均值为4.85mmol/L,保持在较低水平。

2.2.2.2 训练中周期负荷量的生理生化监控指标与评价方法

游泳长距离项目的训练中周期通常被定义为3—4周时间,由一组具有相同目的或重点的训练小周期组成,这是绝大部分教练员发现的便于采用的时间长度,它使教练员能够在一个或两个中周期内规划理想的训练目标。一个训练中周期也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的次要目标,但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训练时期的训练目标一致。训练中周期负荷量监控的目的与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一段时间训练负荷量进行监控,了解运动员的生理负荷反应和恢复情况,从而实现对这一周期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价,以检验中周期训练安排的实效性和合理性。训练监控采用的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睾酮(T)、血清皮质醇(C)、T/C和血清铁蛋白(SF),采血时间为每周一早晨7:00—7:30(空腹,静脉血5mL)。结合上述指标,综合评估训练负荷量安排是否合理以及训练效果的优劣。

表2-14和图2-11所示是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子运动员内分泌相关指标监控结果。

表2-14 男子运动员内分泌相关指标比较(x-±SD)

注:与2009-07-06比较,*P<0.05,**P<0.01。

如表2-14所示,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子运动员T均值为563.02ng/dL,C均值为17.88μg/dL,T/C比值为32.81×10-3

图2-11 2009年男子运动员T和T/C指标变化

2009年6月29日—8月10日为夏训第一阶段,如表2-14和图2-11所示,夏训第1周(6月29日—7月6日)T均值为471.23ng/dL,T/C比值为25.79×10-3,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夏训第2—3周(7月7日—7月20日)训练强度增加,总体训练负荷量较第1周有所增加,T、T/C呈上升趋势,说明机体对当前运动负荷量已产生良好适应性;夏训第4—5周(7月21日—8月4日)训练强度及总体训练负荷量达到本阶段的最高值,8月4日晨T较7月20日晨大幅下降,降幅为24.5%,但与7月6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第6~7周(8月5日—8月17日)为夏训第一阶段测试调整周和夏训第二阶段准备周,训练强度及负荷量降低,T、T/C呈上升趋势。

2009年8月11日—9月28日为夏训第二阶段,且9月7日—9月28日正式进入赛前训练阶段,本阶段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如表2-14、图2-11所示,9月21日和10月5日T均呈上升趋势,与第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C9月7日(P<0.01)、9月21日(P<0.05)和10月5日(P<0.05)均呈上升趋势,提示经前一阶段的训练,机体对更大训练负荷量的适应能力提高。至赛前调整阶段结束,男子运动员T均值为639.38ng/dL,为本训练阶段的最高值,T/C均值为38.51×10-3,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表2-15和图2-12所示是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女子运动员内分泌相关指标监控结果。

表2-15 女子运动员内分泌相关指标比较(x-±SD)

续 表

注:与2009-07-06比较,*P<0.05,**P<0.01。

图2-12 2009年女子运动员T和T/C指标变化

如表2-15所示,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女子运动员T均值为46.56ng/dL,C均值为16.25μg/dL,T/C均值为3.14×10-3

2009年6月29日—8月10日为夏训第一阶段,如表2-15、图2-12所示,夏训第1周(6月29日—7月6日)T均值为45.72ng/dL,T/C均值为4.13×10-3,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夏训第2—3周(7月7日—7月20日)训练强度增加,总体训练负荷量较第1周有所增加,T、T/C呈下降趋势,T/C与7月6日相比非常显著降低(P<0.01);夏训第4—5周(7月21日—8月4日)训练强度及总体训练负荷量达到本阶段的最高值,T、T/C仍然呈下降趋势,T/C与7月6日比较非常显著降低(P<0.01);第6—7周(8月5日—8月17日)为夏训第一阶段测试调整周和夏训第二阶段准备周,训练强度及负荷量降低,T呈上升趋势,但T/C仍显著低于7月6日测试结果(P<0.01)。

2009年8月11日—9月28日为夏训第二阶段,且2009年9月7日—9月28日正式进入赛前训练阶段,本阶段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如表2-15和图2-12所示,9月7日、9月21日和10月5日T均呈上升趋势,但与第1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C变化趋势一致,T/C9月7日和9月21日结果仍显著低于7月6日(P<0.05)。至赛前调整阶段结束,女子运动员T均值为53.88ng/dL,T/C均值为4.38×10-3,均为本训练阶段的最高值。

表2-15、图2-13和图2-14所示是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女运动员铁蛋白的监控结果。

表2-16 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女运动员铁蛋白变化±SD)

注:与2009-07-06比较,*P<0.05,**P<0.01。

图2-13 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子运动员铁蛋白和Hb指标比较

如表2-16所示,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男子运动员铁蛋白均值为108.91μg/L。

2009年6月29日—8月10日为夏训第一阶段,如表2-16和图2-13所示,夏训第1周(6月29日—7月6日)男子运动员铁蛋白均值为140.73μg/L,处于较高水平;夏训第2—3周(7月7日—7月20日)训练强度增加,总体训练负荷量较第1周有所增加,铁蛋白呈下降趋势;夏训第4—5周(7月21日—8月4日)训练强度及总体训练负荷量达到本阶段的最高值,铁蛋白继续下降,与7月6日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6—7周(8月5日—8月17日)为夏训第一阶段测试调整周和夏训第二阶段准备周,训练强度及负荷量降低,铁蛋白呈小幅上升趋势。

2009年8月11日—9月28日为夏训第二阶段,且2009年9月7日—9月28日正式进入赛前训练阶段,本阶段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如表2-16和图2-13所示,9月7日结果显著性低于7月6日(P<0.05),9月21日和10月5日铁蛋白呈上升趋势,与7月6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至赛前调整阶段结束,男子运动员铁蛋白均值为129.95μg/L,保持在较高水平。整个训练阶段铁蛋白的波动范围比Hb大。

图2-14 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女子运动员铁蛋白和Hb指标比较

如表2-16所示,2009年夏训及全运会赛前训练期间女子运动员铁蛋白均值为46.61μg/L。

2009年6月29日—8月10日为夏训第一阶段,如表2-16和图2-14所示,夏训第1周(6月29日—7月6日)女子运动员铁蛋白均值为56.69μg/L,处于较高水平;夏训第2—3周(7月7日—7月20日)训练强度增加,总体训练负荷量较第1周有所增加,铁蛋白呈下降趋势;夏训第4—5周(7月21日—8月4日)训练强度及总体训练负荷量达到本阶段的最高值,铁蛋白继续下降,与7月6日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6—7周(8月5日—8月17日)为夏训第一阶段测试调整周和夏训第二阶段准备周,训练强度及负荷量降低,但铁蛋白仍呈下降趋势,与7月6日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009年8月11日—9月28日为夏训第二阶段,且2009年9月7日—9月28日为正式进入赛前训练阶段,本阶段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如表2-16和图2-14所示,9月7日、9月21日和10月5日铁蛋白呈上升趋势,但9月7日结果仍非常显著性低于7月6日(P<0.01),9月21日和10月5日结果与7月6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至赛前调整阶段结束,女子运动员铁蛋白均值为50.31μg/L,保持在较高水平。整个训练阶段铁蛋白的波动范围比Hb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