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课程设计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微课框架设计思路

微课程设计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微课框架设计思路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微课框架设计时,应给其持续改进留出逻辑位置。教学微课框架的内涵可以用微课框架结构图表示,如图4-1所示。图4-1 教学微课框架结构图在图4-1所示的微课框架结构中,7个一级结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箭线简述出来,6个关键二级结构要素与一级结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通过箭线简述出来。通常,教学微课框架的设计思路易采取“倒逼法”为主进行设计。

1.教学微课框架及其内涵

在微课程教学领域内,微课框架是一个新的专业术语。胡铁生用“非常5+1”来形容微课框架。其中的“1”是5~8分钟的微视频,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5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3]。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术语,必须由规范的术语定义和内涵解析才能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广应用。

实践证明,独立的一集微课应用于教学不会取得很好的课程教学效果,这是由微课的碎片化特征所决定的。微课学习必须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目前与微课配合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翻转课堂教学。因此,在职业教育微课程教学中,微课框架是与翻转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多处重要的接口,而非各自独立存在于教学领域。

为此,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经验对微课框架做出如下探索性定义,即:微课框架是指构成一集微课教学的一级结构要素、关键二级结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拓扑。微课框架的内涵包括:一级结构要素由微课视频、微课教案、翻转课堂教案、导学案、助学资料、内化训练题和持续改进7部分组成,关键二级结构要素由微课课件、微课内容、微课脚本、微课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条件和视频学习终端6部分组成。在微课框架设计时,应给其持续改进留出逻辑位置。持续改进由学习者反馈、相关方评价、教学反思与改进3部分构成。

教学微课框架的内涵可以用微课框架结构图表示,如图4-1所示。

978-7-111-52708-4-Chapter04-12.jpg

图4-1 教学微课框架结构图

在图4-1所示的微课框架结构中,7个一级结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箭线简述出来,6个关键二级结构要素与一级结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通过箭线简述出来。

2.教学微课框架设计思路与步骤

在教学微课框架基础上进行微课设计,首先要明确设计思路。微课框架设计思路是指设计者在微课框架设计前、设计过程中的系统性思维方式、着眼点、逻辑模式和由此制定的行动路线。

通常,教学微课框架的设计思路易采取“倒逼法”为主进行设计。具体如下:(www.xing528.com)

第1步,预测微课教学后的理想效果。针对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者的学情、需求进行分析,设计、预测通过教学后能够实现的教学效果、学习者收获,以及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第2步,分析设计实现理想教学效果应提供哪些教学内容,包括教材中提供的内容、新知识、新技术和其他助学资料中的相关内容等。学习内容应简单易学,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3步,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呈现方式。分析设计应用何种教学方法、内容呈现方式能使学习者以最少时间、最容易学会和掌握。

第4步,设计策划微课教案和微课脚本。以上述3个步骤为基础,策划设计微课视频的教学方案和脚本。

第5步,设计微课教学课件及配套教学资料。根据微课教案和微课脚本要求,设计配套的PPT课件,以及展示某些特殊教学内容的动画、视频、图片等信息。

第6步,拍摄编辑微课视频。依据微课脚本拍摄微课视频,并进行编辑制作。

第7步,设计翻转课堂教案。翻转课堂教案应与微课视频相互关联,一堂课(职业教育课程一般为2课时,实践教学一般2或4课时)至少与一集微课密切关联。

第8步,设计导学案或任务单。导学案与微课教案、翻转课堂教案相互关联,有效指导学习者在课前自学、课堂研讨和课后学习3个时间段的高效学习。

第9步,设计内化训练课题和助学资料。内化训练课题分为进阶式作业、综合性作业和创新性课题3部分,助学资料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补充设计、编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