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来源于美国的外来语,在我国最早由胡铁生提出。那么,其英文原词是什么呢?有多种说法。
1.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关于微课定义的3个版本
胡铁生指出:借鉴Moocs的定义,2010年他在国内率先提出的“微课(程)”概念,可理解为Mini Open Online Courses,即微网络课程。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这是胡铁生的微课定义(1.0版本)。
后来,胡铁生又提出了微课定义(2.0版本):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
胡铁生于2013年2月28日在教育部东莞微课培训会上又提出了微课定义(3.0版本):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3]。
从1.0到3.0,胡铁生对微课定义的3个版本的内涵发生了明显变化:1.0版本把微课和微课程作为同一个概念,是与慕课相对应的微型开放网络课程,是一门完整的微型课程。2.0版本把微课定义为以讲授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境的一堂微型课。3.0版本对微课的定义有些模糊不清,既说微课就是微课程,又说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在线视频课资源。讲授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是一堂微型课,而微课程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包含一系列相关联的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2.其他专家学者对微课的定义
刘红霞、赵蔚等人认为: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舶来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后的一种本土化称谓[4]。
关中客认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将原先1~2小时的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知识压缩为1分钟左右,制作视频课程[5]。
郑小军、张霞认为,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对微课(Micro-lesson)的权威界定。微课不是课堂实录,而是针对某个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所创作或录制的视频。微课使师生共同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而无须担任无关信息的干扰[6]。
焦建利在针对陆薇与张虹提出的“微课与微课程有什么区别”的问题时,明确回答[7]:的确,这是非常常见的两个混用概念。有人认为这二者是一回事,也有人觉得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而我所理解的“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精悍的、以教学为目的的在线视频。这样,广大一线教师就不那么容易混用了。因此,焦建利将微课定义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3.权威部门对微课的定义
2012年底,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014年3月、2015年4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第二届和2015年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通知中,对微课的定义均修改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这里可以看出,没有将微课与微课程等同于一个概念,微课的内涵是记录教师讲授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视频,是一堂微型课。(www.xing528.com)
4.适合于职业教育的微课定义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英语和汉字的内涵,认为将Micro-lesson翻译为微课更为恰当。教育部对微课的定义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我们应该按照教育部第二届及2015年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通知中对微课的定义,系统理解微课的内涵并策划设计和制作微课,开展好微课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认为在职业教育领域可以将微课的定义进行延伸,重新定义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或能力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这里的技能点和能力点有所不同,能力点包括技能点和相应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是相关知识点的职业应用中的综合体现。
为了叙述方便并满足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习惯用语,在后续内容中将技能点、能力点简化合并为技能点,应在实践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技能点还是能力点。
5.适用于职业教育的微课特征
根据新的微课定义可知,职业教育中的微课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在特征。
1)微课是一堂不超过15分钟的微型课。根据学习者年龄段的不同,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视频的时间也不同。通常认为中小学的微课在5~8分钟为宜,中高职的微课在8~15分钟为宜,成年人的微课不超过18分钟。具体多长时间合适取决于微课中讲授的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内容多少。
2)一集微课只讲授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应选择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易错/混点等作为微课的内容,而不是一堂常规课程中的全部内容或压缩版。因此在一门课程中,每一集微课之间可能不连续,形成了碎片式特征。
3)微课中的内容构建应包括导入、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引出、讲解与剖析、结论、简单应用、总结、进阶诊断与安排共7个基本教学环节,是一个简单、完整的教学活动。7个环节之间密切关联,其排序、难度等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能力提升规律,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4)微课的内容通过视频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视频中的所有画面、语音讲解、声音、文字和图像等内容,都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一切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负面影响或不能产生正面影响的内容都不应该出现在微课中。
很多学者认为,第一个提出微课具有“短”“小”“精”“活”特点的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老师。细心研读田秋华老师的原文发现[8],田老师提出的不是微课,而是微型课程(Mini-courses),又称为短期课程。“短”是指相对几个学期的课程而言,微型课程长不超过1~2个月,短至十几分钟,时间短见效快。“小”是指以专题方式呈现的小教学材料或半独立性单元,规模小、容量少、易转换。“精”是指精选、浓缩和深加工后锤炼成精品,再投入到教学之中。“活”,一是指内容鲜活,强调新知识、新进展、新思想、新方法乃至新问题的探索,二是指灵活,不受时间、地点、学科体系、教材等的限制,围绕某一主题,依据学生兴趣与教学要求,以多种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形式途径在任意时间段里灵活地实施与完成。
王晓东提出了微课的核心特征是“面向学习者”,可归纳为“悍”,即微课强调的是效果,是对学习者支撑的效果。一集微课是否优秀最关键在于它的效果是否强悍,是否能解决学习者的困惑。微课的其他要素特征均为此核心特征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支撑[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