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包括传统信息与非传统信息、确定性信息与非确定性信息。传统信息如电视、多媒体、广播、报纸等;非传统信息如“精神”信息、“变形”信息、“情感”信息、“味觉”信息、“感触”信息等,是通过一定的系统或 “渠道”来体现的。
对于确定性信息,就是人们对自然的物与事以及意识,不论是物质的反射,还是精神的反射,具有一定比较确定性的反映与认知。哪里有事物,哪里就有事物的运动,同时哪里就产生了信息,人们对此“反射”的未知与不确定就是未知或不确定性的信息。
我们知道,人类为了生存,就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摆在首位的当然是认识自然。自然界存在着万事万物,错综复杂,五彩缤纷,千差万别。人类为了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区别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了解并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就要从主观上根据不同事物的特征,给出区别事物的标准和尺度,对各种不同事物进行认识、测量,再将所观测到的结果上升到理性进行分析、鉴别,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本质区别,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确概念,这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它们之所以能被人类所认识,是因为它们存在于世界或宇宙中,当然这种存在可能是物质的,精神的或意识的。既然存在就要发射信息,特别是以自己特有的本质特征向外展示,让人们了解它、认识它。科学不仅是人类对客体的认识,而且也是人类对主体世界和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它既不是完全客体的,也不是完全主体的,而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交互的结果。由于“发射”过程的复杂程度不同,及其观测认知者能力的不同,有可能使信息部分地失去原来的面目,不能本源地反映事物本质特征,使其含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失真。失真的信息显然不能本源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信息的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信息的定义获得较多认知的是王清印的“不能本源地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信息”。
人类对信息的辨识过程,必然涉及到客体信源的客体性,人类主体的主体性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各种噪音干扰的交融性,因此,不确定性信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信息的最基本属性,否则就不是信息。
当然不确定性的定义有许多种,在金融投资领域、经济学领域、语言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均有不同的定义。国际上经常采用的是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给出的定义,他认为不确定性是指人们不可能或无法对问题进行客观分类的情形,与王清印的概念是一致的。
不确定性是大量存在的,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其主要原因有:
(1)事物的运行没有规律;完全是随机的。
(2)事物的运行有规律,但是人们没有发现。
(3)事物的运行有规律,但是人们的认识出现错误。
不确定性的产生不仅涉及到主观,还涉及到客观的因素。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的复杂性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既可能来自客观,也可能来自主观,还有可能来自客观与主观之间。(www.xing528.com)
不确定性自提出以来,人们就对许多领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尤以对经济问题中的不确定性研究最多。早在1836年詹姆斯·穆勒 (James Mill)临终前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是否有用》一文中就已明确提出。在文中还提到西蒙教授的主张: “不可避免的是,如果经济学家要与不确定性打交道,就必须理解人类行为面临的不确定性,人类必定要遇到信息与计算能力的限制”。实际上,作为不确定性的第一种——随机性,荷兰著名天文、物理兼数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早在他1657年出版的著作《论机会游戏的计算》中就已提出并进行了研究。但随机性问题真正为人类所重视,还要归功于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他于1933年在其专著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中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在测度论基础上的概率论与公理化方法。
从近十年来看,不确定性的研究主要在经济领域与管理领域。
经济领域。阿维纳什·迪克西特 (Avinash Dixit)与罗伯特·平迪克(Robert Pindyck)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提出关于企业投资决策的新理论,强调了大多数投资决策中的不可逆性,以及作出这些决策时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张吉军和余晓钟研究了不确定情形下最优连续投资问题;J.Hirshleifer与J.G.Riley研究了不确定性经济问题以及信息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吴国富等研究了经济系统的预期不确定性与模型选择问题;庄新田等研究了不确定环境下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的模型与优化问题;汤光华研究了证券投资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刘怀德研究了不确定性经济学问题;李腊生研究了不确定性决策的经济学问题,认为只有将不确定性决策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纳入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才能成熟与繁荣,并进一步研究了不确定性决策与金融资产投资问题。不确定性已在现代经济学中占据了明显的地位,成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与经济系统的其他变量之间构成了密切联系,成为人们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因子。
对于管理、决策领域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问题人们也进行了研究。张瑞清和邱苑华研究了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Grzymala-Busse研究了专家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张尧庭等研究了专家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方法;Michael M研究了不确定性下的知识表达与推理;张文修和梁怡研究了不确定性推理原理;汪嘉昊等研究了时间和费用具有不确定性的优化进度计划;Chatifield研究了组合预测精度与模型不确定性问题,指出存在模型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所应采取的方法。近来,随着一些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利用不确定性研究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正在引起重视。
但在自然方面不确定性的问题研究比较缓慢,这主要是自然科学界的专家们对不确定性认识不足,同时在对不确定性的研究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正如雷·温特劳布(Weitrub)教授在《论不确定性与凯恩斯革命》一文中把凯恩斯(J.M.Keynes)对不确定性的看法看成是 “一次极其重要的革命,这种重要性将近30年来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忽视,并且还在为许多人所忽视”。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主体从客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包括主观系统过程与客观系统过程。其呈现有不确定性信息的系统为不确定性系统,王清印通过研究,总结出不确定性系统的三个基本特性:
(1)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个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不是简单的集合。它的结构、功能、可操作性以及运行状态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离开了整体,任何一个元素,不论它是多么重要的元素,都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作为反映系统本质属性的信息同样具有系统的整体性,黑、白信息之总和,一定是系统总体信息之总和;确定性信息与不确定性信息之总和,一定是系统总体信息之总和。
(2)相关性。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离不开其他若干要素的支持;任何一个要素的作用都将支持其他要素功能的发挥;任何一个元素都不可能独立地发挥其作用,也不可能独立地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作为反映系统的信息也是如此,它们不可能独立地由源信息转化为宿信息,它们是有机地表露的。因此,通过各种信息的关系可以认识系统各元素的性能及其相互联系。
(3)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它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立足于客观世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源信息在向宿信息转化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会影响它的本质特性的表露。因此,我们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外界噪声的影响,分清信息的类别,通过处理后的信息反馈,以保证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