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作品分析:揭示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电视作品分析:揭示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目标了解电视综艺节目的基本内涵和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点。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对电视综艺节目的鉴赏评价能力。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崭新的样貌。《万紫千红》开启了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的序幕。1990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另一档综艺节目《正大综艺》,与《综艺大观》有着不同的定位和

电视作品分析:揭示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任务概述

通过对电视综艺节目基本概念的讲述,学生可以从不同维度了解电视综艺节目

能力目标

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有认知,对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形态有清晰的理解。

知识目标

了解电视综艺节目的基本内涵和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点。

素质目标

使学生具备对电视综艺节目的鉴赏评价能力。

一、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阐述

1.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

关于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有以下四种学说。

从本体上来说有“多元文化说”,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现代文化现象,受多种文化因素的“合力”制约,是多元文化决定的结果。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不但受到当下科技水平、文化潮流、社会时尚、商业利益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深受文化传统和受众心理方面的影响。从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看,电视综艺节目体现了高雅艺术和大众通俗艺术的综合。从电视传播的独特性、受众面的广泛和内容无所不包的角度看,电视综艺节目体现了不同文化阶层、民族群体、性别、年龄的受众需求。

从传播效果上有“娱乐说”,综艺即综合娱乐节目。电视综艺节目运用电视的艺术手段,在设定一个主题的条件下,串联各个不同题材,涉及内容广泛,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电视综艺节目是所有电视艺术形态中娱乐价值最高的,它以变化多端的内容、新颖有趣的表现方式,娱乐人生、启示人生。

从节目形态上有“文艺说”,电视综艺节目属于电视文艺节目中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它由音乐、戏曲、曲艺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节目组合而成,是多种艺术与电视艺术的有机结合。综艺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颖别致的形式,集思想性、时效性、艺术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寓教于乐、愉悦心性、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电视节目的主要形式有各种庆典晚会,比如《春节联欢晚会》,另外一种是电视台每周设定固定播出时间的常规性综合类节目,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在表现方式上有“综合艺术说”,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声像兼备、独具魅力的时空综合艺术,是在当代高科技基础上产生的极有潜力的艺术门类。它可以集音乐、舞蹈戏剧、猜谜、问答、笑话、故事、杂技魔术、游戏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体,又可以选择其中数项,根据内容需要,加以自由灵活的编排和组合。

综上所述,电视综艺节目可以理解为通过电视这一传播媒介传播,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时代感强,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艺术审美与休闲娱乐的需求,具有极强的服务意识,大众广泛参与的,区别于电视剧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的电视艺术形态。电视综艺节目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以变化多端的内容、新颖有趣的表现方式娱乐并启示人生。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非常丰富,没有任何一种电视艺术形态可以与其匹敌,它可以时空转换,可以通过服装化妆、道具、舞美、音响、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强化艺术效果。电视综艺节目无论是前期策划、中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无论从制作者、表演嘉宾还是电视机前互动的观众来说,都是一种社会群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不只是简单的节目欣赏。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电视综艺节目需要考虑跨媒介传播的时代特质,积极打造体现观众审美、艺术品格和全媒体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断深化融合的时代,新的媒介格局改写了电视艺术形态的传播方式,也刷新了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理念。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崭新的样貌。其艺术创作的场域不断拓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协作性不断提高,创作者也拥有了更多与观众互动的可能。

2.电视综艺节目的要素

大卫·麦克奎恩所著《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中将电视综艺节目的元素总结为四点:观众参与、主持人、悬念与仪式感。

(1)观众参与:欢呼、鼓掌、呐喊等观众高昂的士气,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成功非常必要。演播室中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参加和旁观了一场狂欢,这种狂欢是一种严格的舞台设计。狂欢可以释放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并使得社会权力关系暂时隐退。

(2)主持人:有能力使观众以及嘉宾紧跟节目进度,调动起所有人的热情。

(3)悬念:悬念有助于观众参与其中。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布景、叙事结构、事件、氛围等节目元素都是变量,都可以成为不可预料的悬念。

(4)仪式感:仪式的因素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明显,参赛者与主持人和“参与”的观众一起了解游戏的程式和规则,标准化的开场白和结束语、道具设置和夸张的参赛场景、现场口号等都在营造节目的仪式感。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探索时期(1981年—1996年)

1981年4月,广东电视台借鉴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开播的《欢乐今宵》,推出电视综艺节目《万紫千红》,首期嘉宾是男高音歌唱家罗荣炬、粤曲名家黄少梅以及一群小品演员,形成了包含唱歌、跳舞、风光旅游的娱乐节目以及戏剧性小品的形态。《万紫千红》开启了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的序幕。1983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现场直播的形式首次播出。从此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开启了全民春晚”的风潮。首届春晚采取了与观众互动的手法,有四部热线电话,观众可以点播自己喜欢的演员演出节目。另外,晚会还首次加入了远程有奖问答环节,以写信的方式进行,所有参加者在大年初一之前栏目组收到信件后才能参与。1985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以家庭为单位的歌唱大赛《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开创了我国电视荧屏选秀节目的先河,让普通的百姓家庭第一次出现在荧屏上,参与者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第一届比赛的决赛选择在除夕夜黄金时段进行现场直播,这次电视选秀节目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据说收视率达到94%。《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也是中国最早的选秀节目。

1990年3月《综艺大观》开播,这是当时中央电视台唯一在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电视综艺节目,最初每两周一期,每期播出50分钟。这档综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娱乐性电视栏目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还有大批优秀的小品演员和创作者也成名于该栏目,它在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春晚的试验田。1990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另一档综艺节目《正大综艺》,与《综艺大观》有着不同的定位和取向,它立足于介绍各地风土人情并与知识竞答相结合,包括“世界真奇妙”“五花八门”“名歌金曲”三部分,以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开始,用猜谜形式向观众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光、习俗、名胜、趣事。“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口号构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这一阶段的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虽然受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以及制作的经验不足,且电视机的普及率也不高,但是在艺术形态上已实现了初步探索,包括文艺晚会、游戏节目、平民选秀等形态。

2.变革时期(1997年—2002年)

1997年7月,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开播,该节目几乎颠覆了人们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传统概念。汪炳文在《且话<快乐大本营>》中指出,栏目在游戏的构成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动作游戏,第二种是知识性游戏,第三种是综合判断游戏,目的是充分调动参与游戏的明星与现场观众的积极性。《快乐大本营》的成功迅速引起了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的模仿。北京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江苏电视台的《非常周末》、东南卫视的《开心100》、安徽电视台的《超级大赢家》等纷纷涌现,这一类游戏娱乐类综艺节目的成功得益于纯粹、简单的游戏形式,不再承担拘谨的教化功能,“娱乐”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自觉追求。

1998年11月22日,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开播,随即引发收视热潮。作为益智类电视综艺节目,《幸运52》引自英国的同类型节目《GOBINGO》,该节目没有严肃的社会议题讨论,采用主持人提问、选手回答、胜者赢得大奖的方式,所有的选手均从现场的普通观众中随机抽取。随后一批益智类电视综艺节目应运而生,《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才富大考场》《智者为王》等节目出现,这类节目邀请观众参加益智类游戏,现场答题拿奖品,将游戏与知识普及融为一体,简单直接富有冲击力,比以往单纯欣赏歌舞表演的电视综艺节目更加具有戏剧性和互动性。(www.xing528.com)

这一阶段的电视综艺节目以明星游戏、平民益智竞猜形态为主。同时,不断发展的娱乐产业,为明星、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演艺资源。随着节目形态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节目也不再单一地呈现明星的表演,而是开始更多地寻求与观众互动,“平民秀”的概念开始深入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理念中。

3.平民选秀时期(2003年—2009年)

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先后出现了《非常6+1》《超级女声》《我型我秀》《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等平民选秀类电视综艺节目。之后几年间又涌现出《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第一次心动》等选秀节目。这一时期的电视综艺节目呈现出如下特点.

1)平民视角

以“打造平民偶像”为口号的选秀节目,以低门槛、易参与的特点受到大众的欢迎,吸引了一大批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与此同时也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电视机前的观众。正如《超级女声》的总导演王平所说:“主要是定位的优势,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中国电视观众想上电视的需求,而且是以一种无门槛的方式、开放式的结构,给大家一种比较宽泛的快乐,有人得到了参与的快乐,有人得到了认同的快乐。”

2)评委点评

专业评委点评是这个时期平民选秀节目的另外一大特点。评委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元素,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超级女声》的评委以犀利见长,“别人唱歌是偶尔跑调,你唱歌是偶尔不跑调!”“你唱了吗?我以为你是在说话呢!”“你年纪不大却好像怨妇一样!”等类似的评语在当时形成了综艺节目中的娱乐元素,让观众捧腹大笑。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等选秀节目,评委大多温文尔雅,点评以称颂优点为主,即便说到缺点也多以建议的方式婉言道出。2007年,重庆卫视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由于评委的言行失当,遭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紧急叫停,这一事件对选秀节目中刻意运用评委言行制造娱乐效果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3)直播淘汰赛

平民选秀节目要经历海选现场、快速筛选、现场淘汰的过程,以逐级淘汰的赛制来角逐最终的名次。这种完全公开的淘汰赛制让残酷性与不可预知性并存,每场直播赛事都会有选手淘汰和胜出;节目中还会运用一些环节将比赛结果的悬念最大化,比如,《超级女声》以制造悬念的方法将各个选手是否进入下一轮比赛的结果以“通过”和“待定”写在一张封存的卡片上,主持人让选手猜测结果,通过延缓时间的办法将选手和观众的好奇心理和紧张感调动起来,将悬念进行放大和迟滞。

4)观众互动

平民选秀节目不仅仅满足于给观众带来简单的娱乐,而是与观众融为一体,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为观众带来主动参与、积极投票的机会,让观众随着节目赛程的进行感受到情绪的波动。《超级女声》的短信投票赛制以无门槛的投票方式让全民参与,最终的结果由观众决定。在2005年《超级女声》的巅峰之战中,李宇春以352万票夺冠,周笔畅327万票,张靓颖135万票,粉丝文化随即开始迅速发酵。

4.节目版权引进时期(2010年—2015年)

对国外节目版权的引进早在1998年就开始试水,当时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购买了法国体育竞技节目《夺标》的版权,命名为《城市之间》,被称为第一档正式引进中国的国外版权节目。紧接着,中央电视台在1998年和2000年分别引入英国电视综艺节目《GOBINGO》以及《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的版权,在国内成功推出《幸运52》和《开心辞典》两档节目。其他电视节目制作方在之后几年也陆续尝试引进国外节目版权。比如,200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舞蹈节目《舞动奇迹》也是引入了英国BBC电视台《Strictly Come Dancing》的节目模式;2009年湖南卫视引进英国电视节目《Take Me Out》,播出《我们约会吧》。但是在2010年之前,对于国外电视综艺节目版权引进的尝试基本属于个案,并没有实现对国外版权引进的普及。

直到2010年《中国达人秀》出现,打开了引进国外正规电视节目版权的新局面,各大卫视不惜花重金购买海外正规版权。《中国达人秀》的节目版权属于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由东方卫视购入版权并成功制作,期间签订了协议保证节目的制作绝对忠于原版。这档节目播出后收视、口碑皆有不错的成绩,其他电视台也再次意识到正版引进的好处,既可以获得节目创意,还可以得到版权方的专业指导,同时还能规避版权纠纷,是实现名利双收的好途径。

2012年,各种类型的电视综艺节目纷纷表现亮眼取得了收视佳绩,《美国偶像》被本土化后变身为《中国梦之声》在东方卫视播出,韩国MBC电视台的《我是歌手》模式由湖南卫视引进制作,浙江卫视引进《荷兰之声》做成《中国好声音》播出,中央电视台播出《谢天谢地你来啦》是引进了澳大利亚节目《你是主的恩赐》的模式,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来自荷兰电视节目《名人四溅》,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引进德国节目《临危不惧》。

2013年,我国引进国外版权的电视综艺节目达到井喷状态,据统计,各电视台播出的引进国外模式的节目多达56个,平均每个月有两档引进版权节目在各大卫视播出,仅上半年国内引进的综艺节目就达到30多档,相较于2012年的引进数量翻了一倍。

201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个”。此举的出发点是遏制不良竞争,鼓励电视节目自主创新。但之后,电视台与海外版权方的合作形式由单纯的版权引进变成了联合研发或联合制作。所谓“联合制作”,并非指双方重新研发一个节目,而是以成熟的原版节目为基础,在支付版权费用的前提之下,原版制作团队派出制片人、编导团队、技术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加入中方团队的节目开发和制作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跟踪或参与拍摄过程,共同讨论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比如,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该节目脱胎于韩国超高人气节目《Running Man》,由浙江卫视与韩国SBS原版制作团队联合制作。《奔跑吧兄弟》前五期由韩国团队主导,之后由中方独立制作。据该节目制片人俞杭英透露,韩国团队占制作团队人员的三分之一,有50人,包括各个工种。

在某种程度上,引进国外电视节目版权是我国电视业学习国外先进节目生产方式、创新节目形态的一种过渡性选择。引进节目版权不是购买节目本身,而是学习借鉴国外电视节目的“制作手册”,其中对于导演、摄影、导播、灯光、舞美等各环节的职责和工作都有细致的描述和阐明,执行步骤精确到分秒,按章办事,高效运转。只有在制作过程中全程把控,保证执行的精准和到位,实现执行过程中的细节管理和量化管理,才可能将引进版权的效果最大化。经历模仿学习的阶段,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生产机制,为我国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提供成熟的创作理念和模式。

5.原创节目复兴时期(2016年至今)

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此次通知详细规定了“与境外机构联合研发、邀请境外人员担任主创人员或境外人员在节目制作中发挥主要指导作用的节目,如中方未取得完全知识产权,视同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管理”,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业内诸如“联合制作、联合研发、中外合拍”等节目制作模式的变通办法,规制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形式,鼓励我国各大电视台不断创新,自主研发。

国内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在经历了多年来向国外节目的学习和模仿后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不靠赛制产生刺激感,不强调输赢带来的戏剧化,而以音乐作品带来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震撼体验为节目的核心立意,将工夫用在节目质量的打造上,让观众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回归音乐本身,从而尽量避免节目的低俗化和过度娱乐化。中央电视台的《叮咯咙咚呛》、北京卫视的《音乐大师课》和《跨界歌王》、四川卫视的《围炉音乐会》、湖南卫视的《幻乐之城》、江苏卫视的《金曲捞》等尤其引人关注,体现出国内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趋势。

中央电视台从2013年相继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以及2016年初新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电视文化益智节目,湖南卫视的《中华文明之美》以情景短剧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中华文化典故,传播现代文明,北京卫视的《传承者》将被忽视与遗忘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从明星娱乐到大众娱乐,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需求扩大,电视综艺节目的演变沿着多元化、娱乐化、大众化的线索发展。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历经数十年变迁,又一次站在变革的起点上。2019年,法国戛纳春季电视节中,来自中国的《声入人心》《闪亮的名字》《上新了·故宫》《我是未来》《熟悉的味道》《即刻电音》《超越吧!英雄》七档节目逐一亮相,以独特的中国原创综艺向全球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案例分析

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和韩国MBC的《我是歌手》。

思考题

1.描述案例中两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参赛选手的定位及参赛场景的特征。

2.案例中的现场观众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3.案例中的悬念是如何设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