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概述
通过对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基本概念的讲述,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
能力目标
对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类型划分有清晰的认知。
知识目标
了解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
素质目标
使学生具备对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鉴赏评价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
一、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概念阐述
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是针对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不仅仅提供给观众简单的新闻事实,更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报道。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它是中央电视台首个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栏目。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精确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式报道均属于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
(1)调查性报道:报道者通过观察、调查和访谈,对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详细的报道。
(2)预测性报道:对将会发生而正在发生的事件所做的前瞻性报道,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科学预测。
(3)解释性报道: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和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侧重于解释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4)精确报道: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科学精确的报道新闻。
(5)系列报道: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或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不追求外在的时间连续,是由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做比较系统、全面、深度的报道。
(6)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
(7)组合式报道: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或通过多个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阐述道理。组合式报道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新闻事件,旨在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
二、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特点分析
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全面的立体性、叙事的平衡性、表现的多样性、语言的平实性、逻辑的缜密性、形象真实地展现过程等方面。
1.全面的立体性
多侧面、多角度全面立体报道新闻事件是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鲜明特征。新闻事件过程的展现、因果关系的分辨及问题解决的途径等都需要全面立体的报道,再现新闻事件的各个部分和多个层面。
2.叙事的平衡性
在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中,应该采访记录涉及的各方,还原事实真相,做到客观公正,这是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注重叙事平衡性的特点。在新闻实践中,记者需要把自己置于不偏涉任何一方的立场,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
3.表现的多样性
在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中,由于时长限制与新闻事件的复杂,写作新闻稿时需要考虑适宜的行文布局。在内容阐述过程中应采用多元的表现方式。比如,可以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者设置悬念来展开叙事,在形式上也多样化,可以加入新媒体元素等。
4.语言的平实性
新闻语言首先要准确,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以及语言夸大。在语言表述准确的基础上就要求语言平实。电视新闻要用画面和声音表述,因此新闻稿件的写作要依托新闻画面与现场声音。华丽浮夸的语言不适用于电视新闻,尤其是报道复杂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
5.逻辑的缜密性
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才能清楚地讲述新闻事件。对于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时间先后等线索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有缜密的逻辑性。
6.形象真实的展现过程
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往往是记者以出镜或不出镜的方式带领观众调查访问,还原事件真相。在探访新闻现场或访问新闻事件当事人时需要用形象化、具体化的影像展现事件相关线索。
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创作以典型栏目《新闻调查》为例。分析该栏目电视新闻的标题、导语、正文以及全面的立体性、叙事的平衡性、表现的多样性、语言的平实性、逻辑的缜密性、形象真实的展现过程等特点。
《新闻调查》2014年2月15日《被延误的航班》(节选)
导语:2月6号,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很多人选择在这一天乘坐飞机离开家乡。傍晚,一个看似机场内部工作人员的网友贴出了这样的微博:“让你们感受下延误后的旅客多疯狂,柜台电脑什么的砸得稀巴烂。郑州机场又关闭了,我们已经连续加班24个小时没合眼了,都不敢出去。一出去就被围攻,就被骂。”晚上20点16分,南方日报官方微博转发了这条消息。随即引起各大媒体和网友的关注,一时间,有关郑州机场值机柜台被旅客打砸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那么,在春节长假的最后两天,郑州机场到底发生了什么?记者在2月8号赶到郑州新郑机场进行调查。
解析:
节目导语交代了事件的结果:因航班延误旅客做出不理智行为。所以这则调查性报道属于推理式叙事结构,即记者在调查之前已经知晓事件的最后结果,并告诉观众,然后去探寻事情发生的原因。对这种结构而言,其调查重点是对原因的探寻。通过对原因的调查,揭露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解说:虽然2月5日、6日两天新郑机场没有出现严重的治安事件。但是,我们了解到就在2月7日上午10点半,真的有一名旅客砸坏了机场服务台的电脑,从监控录像中可以看到,一名旅客将服务台后面的电脑键盘拽出来,当场砸坏。
解说:摔键盘的乘客,叫小刘。小刘因为违反了治安管理条例,被治安拘留14天。
记者:当时没觉得这个行为可能多多少少已经触犯法律了吗?有这个意识吗?
小刘:我事后知道了。确实自己也做得不对。其实是挺后悔的,从我个人来说,但是现在也没办法,既然已经做了,也必须自己面对。
解说:2月6号,雪还在纷纷扬扬得下。大量旅客选择了乘飞机离开,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早就定好的航班已经不可能起飞了。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及时的通知,仍然赶往原本就十分拥挤的新郑机场。
小刘:我到了机场大概在晚上8点40分左右,然后我到了机场以后,就去柜台去咨询。就告诉我说,航班取消了。
记者:你当时听到就是航班取消以后,你什么反应?
小刘:就是觉得,当时有点生气。如果说你告诉我了,我可能早就直接在市内找个宾馆住了。而且我到机场也不好回去,因为下雪天,回去也不容易。
记者:他们不提供住宿?
小刘:对,不提供住宿。但我看到其他的航空公司,因为整个大厅还有其他的旅客。有的其他公司也在广播说:请到什么地方,提供住宿安排。不知道为啥,我这个航空公司航班就不提供住宿的服务。
记者:你问他们了吗?
小刘:问了。
记者:他们怎么说呢?
小刘:他说不提供。
记者:为什么呢?
小刘:没有为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
记者:你问的是什么人?
小刘:就是南航的柜台,换登机牌的工作人员。
解析:
采访事件当事人,逐步还原事件核心。当事人刚到机场就发现航班取消,但是航空公司并没有提前通知航班取消,航班取消后也没有安排住宿,这是当事人生气的原因。
解说:陈雪频所乘坐的从郑州飞往上海的航班,原计划是2月6日下午3点半起飞。这段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航程,他最终也花了将近24个小时。(www.xing528.com)
记者:当时到了上海什么感受?
旅客陈雪频:感觉,我先说我离开郑州的感觉吧。我就感觉有点像是匆忙逃窜的感觉。而且当时在进安检台之后,发现一些细节很有趣。好几个安检台是没有开放的,因为上面坐满了当时滞留的旅客,这个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解析:
进一步增加事件发生时的细节描述。
小刘:登机牌写的7点半起飞的,然后到7点半以后,我就看它没有动静,我就去南航的那个服务柜台去问,我说怎么回事?什么时候起飞?他们答复就是不知道,现在不能起飞,原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也不清楚,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
记者:那他给你解释原因吗?就是因为什么原因飞机不能飞?
小刘:并没有解释原因。
记者:你问他们了吗?
小刘:我问了。但是也没有解释原因,也没有告诉我什么时候能走。
记者:也没有说是因为天气原因,还是南航自己的原因?
小刘:没有说具体的原因,只是说叫我等待,等到什么时候也没有确切的时间。
解说:我们发现在当时滞留的乘客中,他们最有怨气的就是得不到准确的起飞时间。有网友这样写道:我们快忍不住了,问个航班都没人回,也不说取消航班,也不说航班时间!工作人员一句话不回,句句都是不知道!我好想哭!
解析:
挖掘出事件当事人情绪爆发的直接原因在于航空公司不能提供航班确切的起飞时间。
解说:一般来说,乘客在机场获得航班信息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倾听广播通知或者去问询处询问。那么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机场服务台是否可能掌握航班的确切信息呢?
记者:他们如果要问你具体的航班信息,你们通过什么信息渠道给他们?
孙黎(南航河南分公司地面服务部):当时我们能看的就是这种航班信息,这个平台。
解说:南航新郑机场服务台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平台上的信息有机场运营中心发布,他们也只能通过这个平台来获取航班信息。只是,这些信息内容非常单一,这使得工作人员也无法提供乘客最需要的答案。
解说:显然,这样简单的信息不能满足滞留乘客的需要。那么,为什么机场就不能给乘客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呢?
记者:很多乘客采访的时候也会跟我们讲,他说难道这个机场的管理系统就不能告诉他一个航班明确到底延误多长时间吗?
杨寒松(新郑机场现场运营指挥室主任):因为一个航班的组织、调配的话,主要是由航空公司来操作的。
记者:这只有航空公司自己才能知道的信息?
杨寒松:对,而且他怎么去,包括执行这个航班,怎么去调配,我们真不清楚。
解说:机场方面解释说,机场信息系统发布的航班信息来自各个航空公司。那么,航空公司到底能够提供怎样的信息呢?
记者:什么时候能飞?能告诉他吗?能给旅客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信息吗?
白志伟(南航河南分公司运行指挥部副经理):你像我们会收集机场的信息、空管的信息、机组的信息、旅客的信息。我们收集完之后,综合评判,可能会延误多久,我们会发布一个延误时间的。
记者:为什么那天你们前台的工作人员,就跟他们讲,他们都不太清楚呢?也不知道,他们说不太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飞?
白志伟:就像我跟你说的,这属于正常是应该,有的也存在极特别的情况下,就属于可能外界给我的信息,不是很足够,我可能存在……,比方说除冰。可能我现在预估的是10分钟结束,但可能到了半个小时,它还是会有变化的。
解说:虽然白经理的解释,他们所有的信息都会在运行网上公布,但是在一线直接面对旅客的机场工作人员因为得不到航班的详细信息而无法回答旅客的问询,自然,小刘每次询问都不会知晓航班的起飞时间。而这时他发现机场已经有南航的航班起飞,这使得他的情绪更加焦躁,最终导致冲突事件的发生。
解析:
“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机场服务台是否可能掌握航班的确切信息呢?”“难道这个机场的管理系统就不能告诉他一个航班明确到底延误多长时间吗?”“航空公司到底能够提供怎样的信息呢?”,这三个问题是针对“能否提供航班确切起飞时间”,记者带着问题先后采访了机场地面服务台、机场现场运营指挥室、航空公司三方面。通过三方的回答也让观众逐渐清晰地知道航空公司是掌握全面信息的一方,也是最先知道航班确切信息的一方。
解说:一方面,机场滞留了数千名旅客急待疏散,另一方面,跑道开放之后飞出的航班架次又是如此之少。对此,机场、航空公司、空管部门都觉得不正常,但都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那么,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记者依然以小刘乘坐的CZ349Y航班作为线索继续调查。这架原计划于7号早上7点30分起飞的航班最终起飞时间是12点47分。事实上,7号机场的天气已经恢复正常,跑道早在前一天晚上22点就已经开放。在周围环境恢复平静的情况下,这架航班又为什么延误了5个多小时呢?
记者:这班原计划好像是早上7点多飞,为什么会推到中午12点左右才飞?
白志伟:因为当天早上还是持续在降雪,除冰特别慢,因为每架飞机起飞都是有标准的,是严禁带冰雪霜起飞的,所以对飞机的处理时间比较长。
记者:那后来这个航班为什么第二天早上没有按时起飞呢?
张二军(南航河南分公司地面服务部):因为早上好多航班要起飞,要逐一地排队除冰,保障安全。除完冰之后才能通知登机,因为开始飞机没有准备好,就没有通知他们登机。这样就是耽误了时间。
记者:那你的意思就是说,因为除冰的过程当中耽误了时间?
张二军:对,这个航班要除完冰之后才能通知登机。
解说:南航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航班延误的原因是因为除冰。那么,飞机的除冰程序是怎么安排的?CZ347Y航班真的是因为除冰才推后起飞的时间吗?
记者:你们除冰,一般是在什么时间点进行除冰的?
郭利明(新郑机场机务工程部工作人员):除冰的话是在机组完全准备好以后,廊桥撤离,所有舱门全部关闭。
记者:乘客已经上去了?
郭利明:对,这个时候乘客已经上去了,包括所有的货舱门登机舱门,包括周围的设备全部撤离,飞机处于准备推出状态,飞机有准确的起飞时间了,这时候我们开始除冰。旅客是肯定已经上完飞机了。
记者:那也就是说,其实南航跟当时还没有登机的旅客讲,他们的飞机延误是因为除冰的原因,实际上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是吧?
郭利明:应该是不成立。因为这个除冰时间是一定的,必须在这个时间之内完成整体工作。
解析:
这一段落的采访调查属于本期节目的高潮部分。在问及CZ349Y飞机延误没有按时起飞的原因时,南航运行指挥部与南航地面服务部都说是因为除冰延误了起飞时间,但是机场机务工程部直接说明了程序问题,不可能是因为除冰导致延误,理由不成立。调查性节目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记者不设立场地采访与事件有关的人员,节目后期将不同说辞剪辑在一起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不同采访对象的观点交叉编排在一起,创造出现场感和交流感,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解说:对于飞机一再延误的原因,机场和南航方面各有说法。但是无论怎样,2月5日6日因跑道关闭,机场滞留了越来越多的旅客。跑道开放后又没有使延误的航班高效率地飞出,对候机楼里滞留旅客的疏散安置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晚上11点多钟陈雪频记下了自己当时的心情:“航空公司和机场相互推诿,无所作为,顾客被当作东西一样对待,毫无尊严可言。有些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砸东西了,因为这里的管理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陈雪频:我举一个例子吧,当时是说会安排住宿,说到一楼的某某出口,然后所有人跑那儿去,等了大概半个小时,说到二楼,大家跑到那儿去。到了二楼之后又过了大概将近半个小时,没有任何的反应,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人会觉得被愚弄,有人开始说怎么回事,开始起哄了。
解说:记者了解到,新郑机场包括南航和空管部门针对极端天气有可能导致的大面积航班延误都分别制定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一共分四个等级。2月5日之后启动的应急预案为最高级别“红色”,但是,这个早已经有的预案,面对这次大面积的航班延误和大量的旅客滞留,所发挥的作用显得不尽人意。
解析:
节目中看似由恶劣天气引发的航班延误事件,最后暴露出的是机场和航空公司在管理方式、保障能力,特别是应急处置能力的相对滞后。
案例分析
《七年未完成的拆迁》。
思考题
案例属于哪种类型的深度报道,其特点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