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精选100件国宝,通过每集5分钟的短片首次用文物讲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入选的100件国宝沿着中华纪年的历史梳理,第一季跨越的时间为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第二季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季为隋唐五代宋辽金夏,第四季为元明清,一共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旨在用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定位时代属性,呈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该纪录片中总导演徐欢表示,片中选择的文物都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文明进程具有推动或改变作用的文物,是在中华文明形成与传扬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产力水平、人民创造、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文物。文物是“文明进程”的历史定位,所以以文物为本体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自然会成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该纪录片介绍国宝信息时采用科技化的视觉呈现,通过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引起观众兴趣,将现代人和国宝所在的时空建立具象联系,引起观众对国宝的好奇,并能根据纪录片提供的信息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或者上网检索文物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含义。
1.“5分钟短视频”模式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每集5分钟的文物“微”纪录片,从我国海量的珍贵文物中精选100件作为“主角”,让沉静的国宝讲述自身传奇,观众由此感知文物背后的文化大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与浩瀚。这部纪录片中不是导演徐欢的首次尝试,他之前执导的《故宫100》同样是5分钟100集,还创新性地加入了大量的动画影像用以辅助叙事。但是,《故宫100》的收视率不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方面,由于2012年移动互联网尚不发达,移动终端观看视频尚未形成气候;另一方面,两部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颇为不同,《故宫100》是典型传统的宏观叙事,而《如果国宝会说话》摒弃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悬念表述,避免高冷生僻的学术性名词,采用通俗易懂的叙事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
每集5分钟的“微纪录”,短小的体量适应了当下快速浏览、信息碎片化的视听特点。每一集的主角文物都会通过一段具体的历史呈现,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第24集《击鼓说唱陶俑》中,国宝选取的是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时期击鼓说唱俑。此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嬉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纪录片采用第一人称讲述,以说唱俑为“主要人物”讲述自己在东汉时期即2000年前的职业经历。与此同时,还与现在四川省成都地区仍存在的说唱行业相联系,类比现实的手法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能直接又通俗地解读出说唱俑的历史价值。
短视频的“微纪录”体量满足观众随时随地观看的需求,并强化内容的交互属性,实现了跨媒介渠道传播的思维创新。节目不再单一追求电视屏幕的收视率,更加努力寻求二次传播中对全网观众的文化影响。《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播出和传播采取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互的模式,实现了大屏、小屏、多屏互动播出,多渠道运营传播。
2.解说词幽默生动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用语音提醒作为每集开场提示,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也彰显了它的解说词与流行文化的紧密联系。将国宝与流行文化联系在一起,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述,降低了国宝欣赏的门槛,让年轻人更容易体会到国宝的魅力。例如第一季第3集《陶鹰鼎》中,介绍仰韶文化的陶塑“陶鹰鼎”时,解说词为:“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气,又同时显示出另一种很现代的气质。用当下的话说,就是萌萌哒”。第二季第7集《战国商鞅方升》中,呈现了统一度量衡中的器具之一——方升,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有些斑驳,解说词“颜值不高”毫不避讳地将商鞅方升的外形概括出来,与它统一度量衡的历史价值形成反差。(www.xing528.com)
有的解说词重在传递历史信息,有的在于启发思考,将历史文物与现代生活进行连接。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第3集《曾侯乙编钟》中,与其他分集的解说词不同的是,解说词开头部分使用了198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的解说录音,播放了过去的录音,用历史解读历史的方式使节目语言形态更加丰富。编钟本身的音色让观众体会到曾侯乙编钟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华夏礼乐之美的精华,同时,使用录音的方式还避免了再次使用该编钟产生的人为破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文物的伤害。在第一季第12集《鸮尊》中梳理了人们对鸮(猫头鹰)的审美转变,最后一段解说词是:“从高贵,到不祥,再到呆萌,猫头鹰一直都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在第一季第1集《人头壶》开篇的解说词是:“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结尾处的解说词是:“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这件仰韶文化陶壶,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庞之一……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造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陶鹰鼎》中的解说词:“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们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今天的我们,总感叹生活太快、时间不够用时,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教给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与时间不较劲”。这些解说词都十分幽默、生动,十分形象地讲述了国宝的文化内涵。
3.微观视觉呈现
在文物的视觉呈现上,《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作者率先采用了3D扫描技术和数字传拓技术等来自考古科学研究领域使用的尖端科技。在第一季第14集《何尊》中,节目组用3D扫描技术进行质地还原,复现了何尊当年金光夺目的原貌。何尊内部122个字的铭文,则是通过数字传拓技术一字一字清晰的显现。在第一季第17集《三星堆青铜神树》中采用了3D扫描技术进行还原,并制作了令人震撼的神树“生长”效果动画,为了给观众提供直观的感受,创作者还制作了青铜神树的三种状态:普通的、拓片效果的、二者叠加的。在最后一个镜头里,把拓片影像和神树影像重合在一起,神树本身的纹理就更为清晰可见了。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运用了很多动画形式解释说明、还原场景。在第一季第9集《殷墟嵌绿松石甲骨》中,甲骨文“动”了起来,演绎商人一天的生活。“人”叉上发簪变成“夫”,出“门”打猎,在森林里用“箭”“射”向“鹿”,“鹿”咀嚼的动作像羊驼,被射中还会叹气。射箭那一段演绎还配上了激昂的背景音乐,赋予了甲骨文生动的形象。在第一季第10集《后母戊鼎》中用动画展现了后母戊鼎几种可能的制作过程,以及在第一季第24集《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里,用动画呈现了帐篷的折叠结构,还有一些辅助性的视觉呈现。在《人头壶》中,为了呈现仰望星空的视觉效果,传递时空的悠久和苍茫感,视效导演汪隆表示:“其实星星闪烁的频率、星空转的速度,都经过了仔细的微调。流星划过的时候,人头壶的脸庞会微微亮起来”。这些动画的使用,更加直观地呈现了国宝深藏的历史价值。
传统的文物类纪录片中,大多提供材质、年代等基本历史信息,视觉呈现也庄重威严。《如果国宝会说话》则开创了文物类纪录片的全新形式,运用跨媒介的创作思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与流行文化相契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历史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