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纪录片叙事分析-电视作品分析

电视纪录片叙事分析-电视作品分析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概述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叙事元素的讲述,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特点。能力目标对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够分析不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事件的见证者往往是指叙述者见证了事件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叙述者的叙述让观众感知,比如《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以作家为叙述者,展现作家所生所长城市的故事。

电视纪录片叙事分析-电视作品分析

任务概述

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叙事元素的讲述,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特点。

能力目标

对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够分析不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知识目标

了解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素质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视纪录片的叙事风格,理解不同的影像特点。

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1.单一递进式

单一递进式叙事结构主要用于表现一个人物一条线索,采用线性叙事,以时间为轴线,按照被记录事物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大众对事物的认知逻辑顺序等对其进行系统安排和讲述,使整部作品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揭示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发展趋势等。这种叙事结构可以凸显电视纪录片的情节发展以及逻辑内容,可以通过时间顺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不同的故事、人物进行呈现,进而捋顺人们的思维,强化叙事逻辑。

2.中心线串联式

中心线串联式叙事结构是通过一个主线进行统领,将若干条叙事线串联起来,整合多个部分的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呈现同一个主题。这种叙事模式相对于单一递进式叙事结构而言,可以较为轻易地实现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灵活变换。通常,中心线串联式叙事结构多用于系列纪录片当中,比如,大型纪录片《故宫》《北京记忆》等通过一条或若干条自然或人为的线索,将丰富的内容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宏大叙事的纪录片作品。在这一类型的纪录片中,线索本身并不是记录的核心,主要是为了反映主题而选择和设置的。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1集《自然的馈赠》中有六个叙事线索,分别从松茸(云南香格里拉)、冬笋(浙江遂昌、广西柳州)、盐(云南大理诺邓)、莲藕(湖北嘉鱼武汉市及鄂中一带)、淡水鱼(吉林查干湖)、海鱼虾(广西京族、海南三亚、西沙群岛)这六类食物以及不同的地域和空间来解说这些美食的味道、制作工艺、背后的人情故事,最终所有的线索都归于“自然的馈赠”这一主题。

3.板块式

板块式叙事结构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同时进行,将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内容并列组织在一起,经历开端、发展、高潮、结束等几个叙事阶段,构成整体,各部分内容独立叙事,共同说明和印证主题。内容之间的连线不是事件,而是主题或情绪,通过交叉叙事加深纪录片共通的主题。面对共通的主题,这种各个线索之间的独立叙事,让主题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得以充分展开叙述,让主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纪录片《沙与海》中,生活在宁夏与内蒙古交接的沙漠边缘处的农民刘泽远一家以及生活在辽东半岛一角上的渔民刘丕成一家,并列交叉展开描述,两户人家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叙事上的联系,只不过是依据创作者的意图把他们排列在一起,用来展现人的生存意识和抗争精神这一主题。板块式叙事结构要面临各个独立线索的交错叙事,如何更好地整合各个线索的元素来表达共通的主题便是板块式叙事结构成功的关键

4.漫谈式

漫谈式叙事结构是让观众立足第一人称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入感和体验感。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真实自然,润物细无声,没有叙事技巧的痕迹。漫谈式叙事结构中场景、片段的拍摄和选取是关键,需要服务于整部纪录片的思想主题和拍摄目的。漫谈式叙事结构的纪录片“形散而神不散”,用独特的主观视角来观察生活和记录生活,这种结构要求创作时选取有意义的细节,而不是简单材料的堆砌。比如,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中以作家为主述人,以城市为叙述对象,强调将城市经验和观察转向人的内心深处,观察与回忆结合,采用了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展现作家心中的城市故事。

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是指纪录片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www.xing528.com)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场景、故事、情节都处于叙述者的主宰和调度之下,对于作品中的事件发展及脉络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叙述视角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政论题材或者史诗性质的纪录片。采用全知视角的方式叙述宏大的历史事件,表达深刻的历史观点,对历史细节的讲述充满透视性,能给观众带来权威、可信赖的感受。在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就采用了全知视角,讲述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祖训祖传,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聚焦了百多年来生活在新时代的乡民们的共同价值观,通过这些故事反映的是个体乡愁和中华民族的集体乡愁。

2.内视角

内视角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纪录片中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的角度去传达一切。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叙述者可以是事件的当事人、事件的见证者和事件的探索者。其中,事件的当事人往往出现在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当事人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口述过去的历史事件,比如《三节草》通过肖淑明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传奇故事。事件的见证者往往是指叙述者见证了事件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叙述者的叙述让观众感知,比如《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以作家为叙述者,展现作家所生所长城市的故事。事件的探索者作为叙述者往往出现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叙述者出镜面对观众讲述,探索的过程就是为观众揭示历史的过程,比如《维多利亚时代》中,主持人体验式模拟历史情境,用现实影像展示探索的过程,揭示历史的真相。

3.外视角

外视角是指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纪录片中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他像是一个毫不知情的人,仅仅在人物的背后向观众叙述人物的行为和经历,叙述者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任何隐蔽的和不隐蔽的一切。外视角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纪录片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一方面,作为旁观者,叙述者冷静克制,多用于讲述现在进行时态的纪录片。在整部纪录片中叙述者始终以未知的身份同观众一起冷静地观察事件的发展,始终与片中人物保持距离。比如,《归途列车》中,父亲张昌华与女儿张琴大打出手,创作者始终用镜头拍摄,不介入,营造现场氛围,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悬念性。另一方面,外视角往往伴随着开放式的结尾,即叙述者对于叙述对象的未来命运没有交代,增加了整部纪录片的悬念性,充满悬念未知的结尾可以促进观众对表现主题的思考。比如,在《一个农民的抗争》中,叙述者并没有交代魏光财和他妻子是否会坚守在沙漠边缘的村庄,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阴阳》在结尾处对于陡坡村村民的生存环境是否会改善也未交代明晰。

三、电视纪录片的叙事风格

叙事风格的确定可以说是由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决定的,在叙事风格上按照钟大年所著的《纪录片创作论纲》,可以简单划分为再现与表现两种风格。

1.再现

再现叙事风格通常侧重于表现外部动作或事件发展的进程,它重视生活的运动状态和这种状态持续的过程。再现叙事风格追求的是展现生活过程,剪辑标准是时空统一,要求创作者对拍摄对象和现实生活本身有深入的了解,将真实的生活形态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真实地看到生活的固有模样,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给观众真切的生活感受。

在拍摄上运用长镜头增强生活真实感,展现生活的具体情况,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纪实美。此外,细节刻画是再现叙事风格的重要体现。实际上,任何生活描述都是真实生活细节的积累叠加。再现叙事风格的纪录片,其感人之处往往在于生动的生活细节,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各个地域美食的时候,实地取景拍摄故事中的人物,使观众有了真实的心理感受,运用特写镜头和长镜头表现美食的制作过程,美食制作的细节完整地展现在荧屏上,赋予美食真实感和立体感。

2.表现

表现叙事风格需要调动影像语言的艺术手段,集中表现某种意念、情绪、感情或思想,通过表现揭示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感内涵,表达某种特殊的思想或意义,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现象中选择瞬间影像,为了传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表现叙事风格追求的是建构抽象的意象,剪辑标准是结构镜头,内容凝聚意象,需要创作者有个性化的主观创新意识。电视纪录片中的“意象”是创作者通过对所拍摄对象与表现主体的深入思考后,选择性地融入主观情绪和情感的物象,通过影像进行意义传达。

表现叙事风格的电视纪录片在整体构思和艺术表现上,不仅注重生活现状和过程的具体展现,更着重于意境的营造和挖掘,通过景与情、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统一而又独特的艺术境界,它给予观众的不是简单的思想主题的诠释,而是深沉的艺术审美。观众可以从纪录片的特定意境中感受生活的优美和诗景,体味人生的真谛和哲理。比如,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中“风筝”这一意象超越了本身的意义,凝聚着作家充满漂泊感的情思。

案例分析

《阴阳》《北京记忆》。

思考题

案例中两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特点分别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