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分析结果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分析结果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概述通过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基本作用的讲述,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和特点。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解说词写作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应尽量避免地方方言。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分析结果

任务概述

通过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基本作用的讲述,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和特点。

能力目标

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点有基本认知。

知识目标

了解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独立性。

素质目标

使学生具备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解说词写作能力

一、解说词的作用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不是必备元素,尤其对于纪录片电影,往往会避免解说词的出现。但是,纪录片中一旦出现解说词,那么解说词就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不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比如《一个农民的抗战》中,解说词以文字字幕方式出现在纪录片中的画面上,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提供背景信息

解说词的出现通常是单纯的镜头语言无法更深层地表达影像所要传达的意义,加入解说词能让观众注意到创作者想要表述的重点内容,并且可以提供背景信息。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1集开头的解说词:“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这样的解说词讲述了整集纪录片的背景信息。

2.融入情感元素

纪实的影像呈现出的是创作者对事物认识的客观记录,通过解说词对画面的解说,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元素。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1集中,老把头带领人们冰下捕鱼场景的解说词:“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水底的世界被整个地打捞了起来,被上天厚爱的人群又一次获得了馈赠。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了。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但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拉上来的网中竟然没有一条小鱼,每条鱼的重量几乎都在两公斤以上。只有老把头知道,这正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冬捕的渔网是6寸的网眼,这样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

3.提炼文化内涵

由于影像的表达在现实世界面前欠缺凝练性,在需要提炼丰厚的文化内涵时,解说词围绕着画面解读出来的文化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1集结尾的解说词:“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傍晚,圣武撑着船回到岸边,他要把今天采到的莲藕用苫布盖起来。新年的第一天,石把头独自上冰。春天50万斤鱼苗将会重新投放到湖里。老人仍然期待冰湖里的馈赠。当我们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而大自然则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为对人类的回报和奖赏。”零碎的画面信息与分散的人物信息,通过解说词的统领变得极具深意。

二、解说词的写作要点

1.为画面而写(www.xing528.com)

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主人公孟金福是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他和妻子丁桂琴长年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深林中,过着鄂伦春人原始的生活。夫妻俩坚守鄂伦春人的山居生活与子女向往城市生活形成反差,尤其是孟金福带小儿子祭拜山神时,解说词说道“孟小庆理解不了父亲在山神面前那颗颤动的心,和飘进密林深处的祈祷。他看到的仅仅是一棵树。”解说词一旦脱离画面,它的结构与逻辑就显得不完整了。

纪录片中孟金福搬出桦皮船去捕鱼,他的妻子编着柳条,等孟金福坐上桦皮船之后,妻子用柳条打孟金福一下。片中的解说词为“黄昏和清晨,是孟金福出去狩猎和捕鱼的时候。夏季出猎,都是乘坐这种用桦皮制作的小船。桦皮船为十八站鄂伦春人所独有。离家之前,老伴要用柳条打他一下,这是老辈传下来的习俗。”解说词中并没有局限于这一天孟金福去捕鱼的具体事件,而是把时间扩展到他平日的生活习惯中,用“黄昏和清晨”标明了这种习惯。在描述桦皮船时,解说词为“这种用桦皮制作的小船”,“这”便体现了解说词的依附性,需要依靠画面解说。“桦皮船为十八站鄂伦春人所独有”“离家之前,老伴要用柳条打他一下,这是老辈传下来的习俗”这两句解说词把简单的画面信息扩展为鄂伦春族的文化习俗,延展了其中的民俗文化内涵。

《最后的山神》解说词最后一句是“孟金福的老母亲对儿子表演萨满跳神极为不快。”如果是文学类的作品很难把这句话当作结尾,但是作为解说词只是为画面解说的话就顺理成章了。纪录片的结尾孟金福骑着马在皑皑白雪的路上行走,大远景拍摄,无解说词,呈现出了孟金福作为最后一位萨满的无助与渺小。

2.简明扼要

解说词的简明扼要主要是语言的口语化和遣词造句的简单化。解说词的作用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像信息,所以要追求最大程度的通俗化、口语化。但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应尽量避免地方方言。解说词在遣词造句中还要尽量避免生僻的词语,造句也要注意断句,不宜出现复杂的句式结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在中国,有很多人依靠竹林生活,他们也是了解竹笋的高手。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遣词造句都简单明了。

3.信息有序释放

解说词还承担了重要信息的提示作用。因此,在众多信息释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序释放。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

“刚出水的大鱼正在石把头家里准备迎接除夕。依照老传统,年夜饭还是一桌全鱼宴。隆重的晚宴中,鱼是绝对的主角儿。

女婿做得一手好菜,是家里的大厨,完成全鱼宴上的14道菜,穷尽了他的全部手艺。

重头戏是垮炖杂鱼,一定要用上东北的大酱调味。先炖透胖头鱼,再依次放进几种杂鱼,混搭的感觉,像极了东北人的率性和直截。

家里的孩子陪着老人一起喝酒,辛苦的一年过去了。

鱼鲜混杂的味道,弥漫在查干湖渔村的夜晚。”

以上五段解说词都是关于鱼,但是每段的重点信息都不同,每段解说之间没有因果逻辑的紧密性和时空的连贯性,解说词的自由度得到很大的发挥。五段解说词分别强调了鱼在年夜饭中的地位、女婿的全鱼宴、垮炖杂鱼的制作过程和东北人性格的相似、一家老小过年、查干湖渔村的夜晚。在信息释放过程中,五段解说词强调了鱼对于年夜饭、个体生活、东北人性格、渔村潜移默化的影响。

案例分析

《最后的山神》《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1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第2集。

思考题

试分析案例中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