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纪录片类型与艺术特点分析

电视纪录片类型与艺术特点分析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概述通过对电视纪录片艺术特点的讲述,学生可以了解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手法。能力目标认知电视纪录片的类型,并理解不同类型的划分标准。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对电视纪录片的基本鉴赏和评价能力。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而言,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可能采取进行时的拍摄记录。

电视纪录片类型与艺术特点分析

任务概述

通过对电视纪录片艺术特点的讲述,学生可以了解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认知电视纪录片的类型,并理解不同类型的划分标准。

知识目标

了解历史题材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素质目标

使学生具备对电视纪录片的基本鉴赏和评价能力。

一、电视纪录片的类型划分

按照篇幅,纪录片可以分为长纪录片、系列纪录片、短纪录片、微纪录片等;按照创作主体,纪录片可以分为媒体纪录片、独立纪录片等;按照播出平台,纪录片可以分为电视纪录片、纪录片电影、新媒体纪录片等;按照题材,纪录片可以分为社会人文类与自然科学类。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主要包括:新闻类纪录片、历史类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等。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则主要以自然奇观、科学奥秘等为表现对象。有些国内的学者依据国内纪录片现状将纪录片分为纪实性纪录片(主要包括结论性和陈述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实用性纪录片(主要包括实用性和认知性纪录片)四种类型。

以上类型划分都有可借鉴之处,在此,我们将电视纪录片划分为历史题材纪录片与现实题材纪录片两种类型。

1.历史题材纪录片

历史题材纪录片将拍摄主体设定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期以及历史现象等。由于纪录片特有的记录和档案属性,使纪录片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有着天然的贴近性和表达优势。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而言,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可能采取进行时的拍摄记录。因此,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一个核心关注点就是:历史情景如何还原,如何通过影像语音赋予历史以生动的细节。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方式逐渐多元,其中包括数字技术还原,比如在2006年,纪录片《圆明园》中首次采用电脑仿真数字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设计到焚毁的历史进程,总片长93分钟,数字特效镜头超过110个,时长接近45分钟;《如果国宝会说话》也是采用数字技术还原国宝,赋予国宝拟人化的特征。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来构建过去的时空,也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另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口述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当事人或其他知情者进行采访,以访谈的方式来采集和发掘他们对历史的记忆,以更具个性化的方式来呈现口述者所亲历的历史岁月,他们的语气、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和命词遣意本身就携带了大量的时代信息。比如在崔永元先后推出的《我的长征》《我的祖国》等系列专题纪录片中均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呈现。

2.现实题材纪录片

现实题材纪录片以当代中国社会为时代背景,旨在聚焦平凡个体、讲述奋斗故事、深挖人生百态、关怀社会现实、传承优秀文化等现实类题材,通过纪实的风格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或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表现宏观时代的社会百态,表达创作者的见解,传达主流价值理念。现实题材纪录片主要有三种取材倾向。

(1)关注社会重大变革、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比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必由之路》等。(www.xing528.com)

(2)关注特定阶层生存境遇和普通人生活情感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比如《英和白》《幼儿园》《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等。

(3)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及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比如《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等。

二、电视纪录片的艺术特点

1.人文关怀

纪录片创作将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作为最重要的理念。纪录片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出发点,反映“人”的生存环境、民俗风情、人文风貌等,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尊严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就以浓厚的人文关怀而受人敬仰,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实跟拍,真实地反映当时纳努克人的生活状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等。《藏北人家》记录的则是西藏措达一家人的生活状态,整个影片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文化理念,主题是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考。只有切实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纪录片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2.哲理内涵

纪录片除了展示生活百态之外,还需要来源于生活又不局限于生活。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局限于记录琐碎的生活,而是力图选取一种独特的视角,注目于流动变幻的人生;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融入某种历史的、哲学的、人生的深入思考;不满足于构筑生动的叙事情节,而是热衷于呈现故事之外的意蕴,唤醒人在某种生存状态下种种潜在的历史思维和哲学精神。比如《龙脊》中表达了这样的主题:张扬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赞美一种面对贫困却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舌尖上的中国》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美食及与美食相关的人物故事,向观众展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文气蕴、精神内涵。《人间世》的导演周全也表示:“我们最终并不是讲一个医疗故事,而是通过医疗故事来讲述人与人、人与社会该如何相处,人与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该如何相处”。

3.时代特征

电视纪录片的表达形式要符合时代要求,表达内容来源于时代发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从“形象化政论”到日常生活表达,从民族集体话语到个体命运呈现,其表达方式与价值引导有着重大转向,其内因就在于时代变化。以“现象级”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纪录片叙事主题从宏大的国家叙事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上。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纪录片创作呈现了新媒体特征:解说词中出现网络流行语,剪辑方式碎片化、时长体量“短视频化”、播出平台跨媒介化。这些特征顺应了时代变化,满足了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案例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1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第1集。

思考题

1.案例中两部纪录片的主题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艺术特点?

2.案例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