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概述
通过对电视剧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的讲述,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电视剧艺术。
能力目标
对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有认知,并能够对现今电视剧的发展形态有清晰的理解。
知识目标
了解电视剧的基本内涵和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点。
素质目标
使学生对电视剧艺术有整体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电视剧的概念阐述
1.电视剧的概念
从电视剧题材、类型、风格来看,电视剧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比拟的,并且电视剧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可以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元素,能够满足不同艺术趣味、不同审美品位的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这些特征使得电视剧真正成为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大众化”综合艺术。
2.电视剧的诞生
1928年9月11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试播的独幕剧《女王的信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电视剧,也是世界范围内出现得最早的电视剧。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播出的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罗的《花言巧语的人》,又称《口叼鲜花的人》,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电视剧。1936年11月2日,设立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的BBC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电视剧的诞生日。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由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创作,于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以黑白电视直播的方式播出。《一口菜饼子》根据《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许可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讲述了在逃荒路上,母亲把最后一口菜饼子拿了出来,把生的希望给了孩子。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好了,忘了本的妹妹拿着枣丝糕逗小狗,遭到了姐姐的呵斥,告诉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妹妹听完了姐姐的哭诉,后悔自己不应该忘记过去的艰辛岁月,要更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该剧以第一人称的串讲方式表现,扮演姐姐的孙佩云既是演出者又是讲述人。
3.中国电视剧的三种形态
1)电视直播剧
直播剧指在电视剧兴起之初,由于电视技术条件的限制,即还没有磁带录像设备的情况下,借助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等艺术处理,演出、摄像、录音合成同时进行,并运用电子传播手段直接传达给观众,在演播室里演出并即时播出的电视剧。直播剧遵循戏剧的表演模式,以戏剧的美学观为其支撑点,以戏剧的矛盾冲突为基础,采用戏剧式结构原则,具有开端、纠葛、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要求,遵循时间、地点、动作同一的“三一律”,剧情高度集中,带有较强的舞台假定性。
2)电视单本剧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便携式摄录设备、电子编辑机的相继出现为蒙太奇手法的灵活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电视剧制作由室内走向了室外,由演播室搭景走向了实景拍摄,由单一时空呈现转向多元时空结合,电视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电影化倾向,这一阶段被称为电视单本剧时期。电视单本剧时期所录制的电视剧全部实景拍摄,借用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体现丰富多彩的场景变化、灵活多样的拍摄角度以及真实色彩的还原,比电视直播剧时期向着“真实”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故而这一形态的电视剧将“真实”的美学观念提到了首要位置。
20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的出现是对电视剧观念的又一次更新。这次更新不仅创造了最具有也是最能发挥电视剧艺术特质的艺术形式,而且促成了“电视剧”独有的艺术观念:宜于将重大的现实生活事件、杰出人物的传记、著名的文学巨著纳入电视剧的创作范畴;一般采用叙事结构来表现人物的命运;注意悬念的设置;播出的时间越长,越能巩固观众的收视热情。由此可见,电视连续剧是最富有电视特征的电视剧形态。
二、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1958年—1966年)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成立,这一年世界上已有67个国家开播了电视。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直播剧,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发端。自此,中国电视剧以黑白、直播的形式走过了八年初创时期。
1)艺术特点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是时效性,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动态和党的方针、政策;第二是纪实性,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这个阶段的电视剧由于技术限制都是直播剧,并且带有浓厚的舞台剧痕迹,制作相对粗糙,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三个场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戏,六十分钟,二百个镜头”的创作模式。
2)题材分类
初创阶段电视剧的题材大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情绪,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多为配合政治形势教育而摄制的现实题材作品。比如,忆苦思甜(《一口菜饼子》)、英雄颂歌(《焦裕禄》《雷锋》《江姐》)、对旧观念的批评与对新生事物的颂扬(《相亲记》《桃园女儿嫁窝谷》)等都是这一阶段电视剧的主要题材。
2.停滞阶段(1967年—1977年)
这一阶段近十年期间拍摄了《考场上的反修斗争》《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神圣的职责》三部电视剧。1967年,北京电视台拍摄了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不采用直播而采用黑白录像设备录制的电视剧。1975年,在彩色电视试播两年后,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神圣的职责》成为最早的彩色电视剧。从1958年到1977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电视机并没有在中国普及,电视剧也局限在小范围内传播,并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3.复苏阶段(1978年—1989年)(www.xing528.com)
1978年5月2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文革”后制作的第一部电视剧——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三家亲》,这部剧也是我国第一部电视单本剧,同时也是第一部全部实景录制的电视剧。此后,大批电视单本剧蜂拥而至,数量逐年增长,质量愈来愈高。比如,《有一个青年》《凡人小事》《乔厂长上任》《女友》《新岸》等。1981年2月5日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第一部采用情节剧模式制作的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通俗电视连续剧。但是,我国真正进入电视连续剧时期还是1982年以后的事。1982年,我国共播出电视连续剧14部(60集)。其中,代表作有《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鲁迅》《武松》,1983年涌现了《高山下的花环》《华罗庚》《诸葛亮》,1984年涌现了《今夜有暴风雪》《少帅传奇》《夜幕下的哈尔滨》,1985年涌现了《四世同堂》《寻找回来的世界》《新星》,1986年涌现了《凯旋在子夜》《雪野》《红楼梦》等。198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香港亚洲电视台制作的武打连续剧《霍元甲》,开启了中国内地(大陆)电视台播放港台电视剧的序幕。
此外,这一时期在引进国外电视剧上也有所突破。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由于插播了企业广告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1)发展背景
1978年,中共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自此,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娱乐方式逐渐丰富,中国电视的发展逐步向大众文化靠拢。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从宏观政策上促进了各省市电视台的发展。
1981年4月,第三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1980到1981年播出的电视节目进行评选,这一全国性的电视剧评奖活动从此一年举办一次,1983年开始正式命名为“中国电视剧飞天奖”。1983年,浙江省《大众电视》杂志社举办了第一届电视剧“大众电视金鹰奖”评选。1982年1月,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做了大量促进电视剧生产的实际工作。1988年10月,中央电视台开始对该台播出的电视剧规格、时长做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定:连续剧(3集及3集以上),单本剧(1集或2集)每集50分钟,短剧30分钟,小品15分钟。
2)艺术特点
从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视剧的复苏时期,这种复苏不但表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而且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直接进行政治宣教的电视剧逐步减少,而带有现实主义和反思色彩的电视剧越来越多,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开始呈现。在剧作风格上“百花开放”,有正剧、喜剧,也有悲剧、讽刺剧。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创作体现出较强的现实主义倾向,创作队伍日益壮大。国外电视剧也成为新的电视节目来源。
4.繁荣阶段(1990年—2000年)
1986年6月,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出台,电视剧的制作不仅可以依靠政府资助,还可以依靠市场投资。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的生产和流通是非市场性与市场性两种体制并存,也是电视文艺类型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形态。
1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诞生,该剧由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录制。该剧造就了电视剧的收视奇迹,“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这部剧以二元对立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叙事线索,以政治事件为叙事背景,以普通家庭中的悲欢离合构成主要叙事情节。《渴望》的制作采用社会资助,室内搭景,运用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剪辑的方式制作,是我国电视剧制作学习国外通俗室内剧制作模式的成功之作。
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了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如果说电视剧《渴望》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标准停留在农村文化,那么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的题材内容则偏向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生百态。除此之外,《编辑部的故事》首次将广告随电视剧情节捆绑播出,不仅开创了企业融资的形式,同时利用剧情为赞助企业做隐性广告,这种生产方式为电视剧的商业化运作开辟了一种途径。1993年,中央电视台高价购买《爱你没商量》的首播权,此次收购行为是我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第一次,也是我国电视剧商业化运营的开端。
1)类型化电视剧形成
类型化电视剧的出现是电视剧市场化的结果。中国电视剧从《渴望》开始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这一时期的电视剧类型包括:家庭伦理剧《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言情剧《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军旅剧《红十字方队》,戏说历史剧《戏说乾隆》《还珠格格》,严肃历史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反腐剧《人间正道》等。
2)艺术特点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以现实主义风格展现时代变革中的人物命运,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努力奋斗的历程。叙事视角从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题材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价值功能从教化到娱乐大众。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制作充分体现了电视媒介的艺术属性:室内搭景、多机拍摄、现场录音、当场切换、同步剪辑等。
这一时期电视剧的题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以党员干部为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表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比如《焦裕禄》《党员二愣妈》《铁人》等;另一方面是通俗电视剧融合“主旋律”的大众题材,获得了市场和群众的认可,比如《北京人在纽约》《永不瞑目》等。
5.黄金发展阶段(2001年—2009年)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国电视剧创作逐渐形成了更规范、更成熟的产业化制作体系,不仅延承了20世纪90年代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此基础上电视剧的创作内容更加注重时代变迁下人物个体经历的深度挖掘和形象塑造,剧本本身的文化艺术品格较高。
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质的电视剧作品。对国家民族记忆的刻画与重塑通过家族命运起伏来表现,如《大宅门》《乔家大院》《闯关东》等。这些作品均有较扎实的剧本支撑和翔实的情节架构,塑造了一批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形象。在创作理念上有了新突破,对于过去的权威解读也有了新的创作思路,其中,塑造“负面历史人物”,全面展现人物历史定位中的选择,比如李鸿章(《走向共和》);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不再局限于“高大全”,而是从“缺点”中挖掘人物的人格魅力,比如,李云龙(《亮剑》)、许三多(《士兵突击》);表现国民党将领的爱国意识,以历史的眼光还原、阐释,如《历史的天空》。在抗战题材作品中,深入到深度反思战争与人性的层面,如《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记忆的证明》《生死十日》等;家庭伦理剧中塑造了一纰经典女性形象,如孙燕(《空镜子》)、宋雨(《浪漫的事》)、韩梦(《结婚十年》)、娟子(《中国式离婚》)、文丽(《金婚》)等。市民社会的发展是都市家庭剧走向成熟的促发因素,作品对家庭人物关系、婚姻情感质量的细致表现与深度开掘是20世纪90年代同类型创作所无法达到的。电视剧的表现重心从20世纪90年代的世俗日常生活逐渐转向个体婚姻生活的切身感受。这一时期还制作了经典模式的情景喜剧如《家有儿女》,同时,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创作出了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
6.以IP改编为主阶段(2010年—2016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视制作开始关注网络文学改编。自2010年开始,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逐步占领了整个电视剧市场。与此同时,伴随着电视剧制作剧集的暴增,IP改编成为电视剧制作的关键。IP改编指的是对有知识产权的文本进行改编创作。但是在互联网时代,IP改编逐渐成为电视剧制作和宣传的噱头。在此之前,由经典文学名著、戏剧、电影改编的电视剧也不胜枚举。但是对于IP改编,电视剧业界颇有微词,尤其是发展到中后期更为明显。其原因在于,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迎合网络时代的青年受众,IP改编的电视剧剧情拖沓、主题不明、同质化严重,“流量明星”“玛丽苏”等比比皆是。这一趋势严重影响了电视剧制作的水准,不仅有违电视剧对最根本的艺术特性的追求,对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的良性长远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现实题材逐渐回暖阶段(2017年至今)
2017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强调要从创作规划、剧本扶持等方面,倡导和强化对革命历史题材、现实社会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等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的支持。近几年来,随着一些现象级热播电视剧的出现,如《人民的名义》(2017年)、《白鹿原》(2017年)、《鸡毛飞上天》(2017年)、《我的前半生》(2018年)、《大江大河》(2018年)、《都挺好》(2019年)、《小欢喜》(2019年)等,电视剧的题材选择呈现出了共同特点:立足现实、反映生活、刻画人物。虽然这些现实主义剧作取材各异,但是都在艺术地再现宏大的现实生活画卷的同时,渗透着浓郁的忧患意识和为民请命的情怀。在这一阶段,观众对于电视剧的评判与选择也愈发理性,电视剧制作逐渐摆脱了“流量明星”的束缚,一批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视剧赢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电视剧精品佳作迭出。
案例分析
《编辑部的故事》第23集、《大宅门》第37集、《大江大河》第2集。
思考题
1.案例中涉及哪些社会热点?体现了哪些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2.注意观察案例中人物日常生活化行为的呈现,试总结。
3.案例中人物对话的精彩之处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